《心理自助:生命河流》是一本安慰療愈、臨終關懷、悲傷輔導佳作,也是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職場學習思索筆記,作者以河流做為生命的隱喻,書寫社工師與病人、家屬的相遇,生命交會的美好,涵蓋人際關係、生命教育、情緒教育、老年照護、生死議題,提醒人們正視死亡、關懷生命。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心理自助:生命河流》指出生命如河流,起始到盡頭是一段未知的旅程,等著我們去經驗與冒險。河流的波動與起伏承載的正是你我生命的笑和淚、脆弱和勇敢,還有所有的愛與夢想。任何人都無法超脫死亡。死亡來臨時,臨終者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戀、心生恐懼而無法咽下生命中最後一口氣。《心理自助:生命河流》能夠使臨終者坦然面對死亡,靈魂安詳自在,心無掛礙地離去。
作者簡介
蘇絢慧,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詢研究所碩士,現為馬偕協談中心心理諮詢師,並在醫院擔任心理諮詢師。已出版《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喪慟夢》(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生命河流》、《這人生》、《請容許我悲傷》(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死亡如此靠近》(金鼎獎文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生命河流的擺渡者林綺雲
推薦序在生命長河中相遇洪莉竹
自序河流的交匯
第一部行過水窮處
永遠是孩子
聽見靈魂的哭泣
說與不說之間
奇蹟
兩樣文化兩樣情
給一個表達的機會
最後一個需求
死亡不是報應
讓一切來得及
關於“命”這回事
第二部坐看雲起時
聆聽生命最深的悲傷
答案的背後
冰天雪地里的暖流
做個隱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課
國王的心安草
隕落的星石
奪門而出的悲哀
理想國的迷思
“看見”他所“看見”的
超越死亡
推薦序在生命長河中相遇洪莉竹
自序河流的交匯
第一部行過水窮處
永遠是孩子
聽見靈魂的哭泣
說與不說之間
奇蹟
兩樣文化兩樣情
給一個表達的機會
最後一個需求
死亡不是報應
讓一切來得及
關於“命”這回事
第二部坐看雲起時
聆聽生命最深的悲傷
答案的背後
冰天雪地里的暖流
做個隱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課
國王的心安草
隕落的星石
奪門而出的悲哀
理想國的迷思
“看見”他所“看見”的
超越死亡
序言
我不是什麼理論或實務工作的大人物,以書敘說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究竟有沒有其價值與意義呢?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
我並不想因為社會地位、角色身份而看輕自己的經歷,這並不符合我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價值的信念。我也不希望曾經與我生命交會過的病人、老人、喪親遺族的生命故事,沒有在我生命中留下些什麼就消逝了。基於這些信念,我還是敘說了一些對我來說深具意義的經驗。
當我從事助人工作,面對無數個獨特不同的生命時,我並非無緣由地就有一個想法、行動或信念,這些想法、行動或信念,常常來自於更早之前我所接觸過的一些生命帶給我的學習與體會。回首將近七年的助人工作生涯,我確確實實感受到自己生命的許多改變與成長。我想,每個助人工作者若有機會好好回顧那些在自己生命中留下一點足跡的個案,都會想起一些忘不了的面容神情、忘不了的話語、忘不了的情節、忘不了的悸動……這些生命何嘗不是來幫助我們這些所謂的助人工作者更體察人心、更了解現實、更拓展視闞,也更貼近人性。這么說來,誰是誰的幫助者,實在很難定論。
我的內心是多么感謝我所遇見的那些人(病人、家屬、遺族、老人、小孩……),他們和我一起建構我所認識的世界。長這么大後,我才慢慢體會這世界不是一個世界,也不是兩個世界,而是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世界,每個生命世界都是獨特不同的,就如曾有人所說的“一沙一世界”。我漸漸知道,我們是透過話語、敘說的傳遞,和別人一點一滴分享我們各自眼中所看見的世界;也因為分享和交流,我們有了不同途徑去體會另一種生活面貌,另一種生命的展現。
這讓我想到一個生命的隱喻河流。河是一條條蜿蜒流動的,每條河沿途所看見的風景皆十分不同,沒有哪一條河能說它沿途的風景才算是最有價值的。而每條河的河水最後都將流至大海,讓大海孕育更多的生命。大海可隱喻為生命精神與靈魂的交匯處,當生命河流相聚於大海時,生命因此締造出意義,我們在其中奉獻思想、意志、情感,一起創造更多的可能,然後讓大海的豐富智慧又能回饋於河的運行,使河水永不乾枯,川流永不停止。
在我看來,這就是生命相遇的美好。
我們一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會有各種不同的因緣巧合,有的只是一面之緣,有的卻是同窗數年,或是關係深摯的朋友、親人,也有一些像我工作所遇到的對象,雖然相遇的時間短暫,卻有極深的信任與認識,有人與人最純粹最真實的互動。這就是我在此書想表達的,在我的生命河流中,我有幸遇到一些人、一些對象,這些生命為我擴展了自身生命的厚度與豐富。他們和我一起建構了我所認識的真實世界,也給我機會解構並鬆動我原本固定的思想與感受。我的生命有著無數生命的足跡,他們在我生命里笑過、哭過、沉悶過、開懷過。這多么令人感動。
我把這些經驗寫成了一篇篇的故事,借著故事創造一個真實、有意義的自我,一個期待被認識、被理解的自我。我期待人們經由我的敘說,理解一個助人者的世界與眼光,也理解我的生命如何持續開展、持續轉變。當然,也期待人們從我的視閾里看見一些受苦、受困生命的掙扎與奮鬥。我相信這些故事裡可能有無數個人的影子,讓人能有所感觸有所思考。
這些文章的誕生,要感謝《張老師月刊》同仁的邀約以及出版部願意將其集結成書,讓我零散的經驗有了連貫,成為更具意義的形式,讓我的生命無論未來走向何處,轉變成什麼狀態,都能看見自己是從何處走來,也能喚起曾有過的感動與助人使命的呼喚。
我並不想因為社會地位、角色身份而看輕自己的經歷,這並不符合我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價值的信念。我也不希望曾經與我生命交會過的病人、老人、喪親遺族的生命故事,沒有在我生命中留下些什麼就消逝了。基於這些信念,我還是敘說了一些對我來說深具意義的經驗。
當我從事助人工作,面對無數個獨特不同的生命時,我並非無緣由地就有一個想法、行動或信念,這些想法、行動或信念,常常來自於更早之前我所接觸過的一些生命帶給我的學習與體會。回首將近七年的助人工作生涯,我確確實實感受到自己生命的許多改變與成長。我想,每個助人工作者若有機會好好回顧那些在自己生命中留下一點足跡的個案,都會想起一些忘不了的面容神情、忘不了的話語、忘不了的情節、忘不了的悸動……這些生命何嘗不是來幫助我們這些所謂的助人工作者更體察人心、更了解現實、更拓展視闞,也更貼近人性。這么說來,誰是誰的幫助者,實在很難定論。
我的內心是多么感謝我所遇見的那些人(病人、家屬、遺族、老人、小孩……),他們和我一起建構我所認識的世界。長這么大後,我才慢慢體會這世界不是一個世界,也不是兩個世界,而是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世界,每個生命世界都是獨特不同的,就如曾有人所說的“一沙一世界”。我漸漸知道,我們是透過話語、敘說的傳遞,和別人一點一滴分享我們各自眼中所看見的世界;也因為分享和交流,我們有了不同途徑去體會另一種生活面貌,另一種生命的展現。
這讓我想到一個生命的隱喻河流。河是一條條蜿蜒流動的,每條河沿途所看見的風景皆十分不同,沒有哪一條河能說它沿途的風景才算是最有價值的。而每條河的河水最後都將流至大海,讓大海孕育更多的生命。大海可隱喻為生命精神與靈魂的交匯處,當生命河流相聚於大海時,生命因此締造出意義,我們在其中奉獻思想、意志、情感,一起創造更多的可能,然後讓大海的豐富智慧又能回饋於河的運行,使河水永不乾枯,川流永不停止。
在我看來,這就是生命相遇的美好。
我們一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會有各種不同的因緣巧合,有的只是一面之緣,有的卻是同窗數年,或是關係深摯的朋友、親人,也有一些像我工作所遇到的對象,雖然相遇的時間短暫,卻有極深的信任與認識,有人與人最純粹最真實的互動。這就是我在此書想表達的,在我的生命河流中,我有幸遇到一些人、一些對象,這些生命為我擴展了自身生命的厚度與豐富。他們和我一起建構了我所認識的真實世界,也給我機會解構並鬆動我原本固定的思想與感受。我的生命有著無數生命的足跡,他們在我生命里笑過、哭過、沉悶過、開懷過。這多么令人感動。
我把這些經驗寫成了一篇篇的故事,借著故事創造一個真實、有意義的自我,一個期待被認識、被理解的自我。我期待人們經由我的敘說,理解一個助人者的世界與眼光,也理解我的生命如何持續開展、持續轉變。當然,也期待人們從我的視閾里看見一些受苦、受困生命的掙扎與奮鬥。我相信這些故事裡可能有無數個人的影子,讓人能有所感觸有所思考。
這些文章的誕生,要感謝《張老師月刊》同仁的邀約以及出版部願意將其集結成書,讓我零散的經驗有了連貫,成為更具意義的形式,讓我的生命無論未來走向何處,轉變成什麼狀態,都能看見自己是從何處走來,也能喚起曾有過的感動與助人使命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