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經典讀本(第四版)

《心理學經典讀本(第四版)》是2011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特里·F·小約翰。

基本介紹

  • 書名:《心理學經典讀本》(第四版)
  • 作者:特里·F·小約翰
  • 譯者:吳國宏 李超白 林婧婧
  • ISBN:978-7-309-07786-5/B.380
  • 頁數:332頁
  • 定價:38元
  • 出版時間:2011年8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書籍信息,內容提要,圖書目錄,

書籍信息

作者:
〔美〕特里·F·小約翰 編 吳國宏 李超白 林婧婧 譯
定價:
38 元
頁數:
332頁
ISBN:
978-7-309-07786-5/B.380
字數:
455千字
開本:
16 開
裝幀:
平裝
出版日期:
2011年8月


內容提要


《心理學經典讀本》第四版,集50選歷經時日但仍卓顯價值的經典論文、述評、書籍相關章節摘錄和研究報告於一身,正是這些文章及背後的工作奠定了心理學研究今天的格局,它們代表了如今我們對心理學學科的了解。本書跨越過去和現在,從眾多超拔的心理學研究者和實踐家的著作中,精心編選了這些文章,他們包括從威廉·詹姆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B·F·斯金納到瑪麗·D·S·安斯沃斯、戴維·巴斯、馬丁·塞勒格曼和伊莉莎白·盧福特斯這樣的大家。這些聲譽卓著的心理學家對學科都有傑出的貢獻,也是學界公認並廣受尊崇的學者和研究者。
每一篇節選都能給讀者提供新的視野,遠遠超出我們以為的心理學的模樣。第四版所輯之範圍,代表了心理學近100多年來的主要思想和套用,年代的真實跨度從1890年直到1995年。心理學是一個不斷發展且充滿活力的學科,新的研究當然會修正我們選編文章中述及的某些觀點。然而,追尋這些最初的思想源泉無疑將提升和豐富我們對心理學及其核心概念的理解。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心 理 學 簡 介
第一選 威廉·詹姆士,摘自“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心理學原理》
心理學觀其現象及產生的條件,無非心理生活之科學。所謂心理現象,即我們所稱之情感、願望、認知、推理、決策等,諸如此類。
第二選 約翰·B·華生,摘自“行為主義學家眼中的心理學”,《心理學評論》
在行為主義學派看來,心理學應是一門純粹客觀的、實驗的自然科學的分支。其理論目標在於預測和控制行為。
第三選 瑪麗·惠頓·卡爾金斯,摘自“韋爾斯利學院的實驗心理學”,《美國心理學雜誌》
1892年秋天,一門名為“心理學,含實驗心理學”的課程在韋爾斯利學院開設,並被列為高級心理學選修課程。
第四選 W·托德·德凱和D·M·巴斯,摘自“人的本性、個體差異以及情境重要性: 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心理學新進展》
進化心理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確定這些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並了解它們的功能。
第二章 心 理 生 物 學
第五選 羅傑·W·斯佩里,摘自“大腦半球的分裂以及意識覺知的統一”,《美國心理學家》
換言之,大腦兩半球似乎都具有獨立的並屬於自己的感覺、知覺和概念,能通過自己的意志、認知和學習經驗來指揮自己的行動。
第六選 詹姆士·奧爾茲,摘自“中樞神經系統與行為強化”,《美國心理學家》
有關獎賞的大腦研究被視為研究學習的生理機制的基礎或至少是入門。
第七選 巴里·L·雅各布,摘自“血清素,肌肉運動以及抑鬱症相關精神障礙”,《美國科學家》
我們的研究顯示,有規律的運動對治療情感障礙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如果某種類型的抑鬱症存在血清素缺乏的症狀,那么增加興奮性肌肉運動或進行某種形式的重複肌肉練習,如騎腳踏車或慢跑,都將有助於緩解抑鬱的症狀。
第八選 羅伯特·普洛明,摘自“環境與基因: 行為的決定因素”,《美國心理學家》
近年來的行為遺傳學研究業已證實,遺傳因素對行為發展中的個體差異起到顯著而且往往是實質性的影響,然而有些矛盾的是,這些研究也同樣支持環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感 覺 與 知 覺
第九選 庫爾特·考夫卡,摘自“知覺: 格式塔理論介紹”,《心理學報》
格式塔理論絕非簡單的知覺理論,甚至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的理論。不過它發端於知覺研究,而且有關該主題的研究是迄今完成的實驗工作里較為出色的部分。
第十選 羅伯特·L·范茲,摘自“新生兒的圖案視覺”,《科學》
出生5天的嬰兒注視黑白相間圖案的時間要多於注視單色圖案表面的時間,這表明他們生來就具有知覺圖形的能力。
第四章 睡 眠 與 意 識
第十一選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摘自“夢是願望的滿足”,《夢的解析》
至於動物究竟做些什麼夢,我可無從知道。但我記得一個學生曾告訴我一個諺語:“鵝夢見什麼?”回答是“夢見玉米”。夢是願望滿足的整套理論,幾乎就概括於這兩句話中。
第十二選 尤金·阿瑟林斯基和內森·克萊特曼,摘自“睡眠中的眼動周期及其伴隨的現象”,《科學》
實驗中,眼球運動,腦電圖波形模式,以及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而完全不是隨意性的,這一事實表明,這些生理現象,似乎也包括做夢,很可能都是睡眠中某一特定層面大腦皮層活動的表現形式,在睡眠過程中常常都會遇到。
第十三選 艾倫·霍賓森和羅伯特·麥凱利,摘自“大腦是夢的發生器: 夢的激活整合假設”,《美國精神病學報》
這一新的理論暫時還無法解釋夢的體驗中情緒方面的因素,但我們認為這部分情感體驗的產生是由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域的激活造成的,這與我們熟知的感覺運動通道的激活有著對應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