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顯示,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是決定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醫學心理學指出,家庭穩定,婚姻美滿,人際關係和諧,具有真正可信賴親友的人,其患病率明顯低於生活孤獨者或心理壓力重的人。人類疾病有50%與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有關,而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又多與心理因素相關,有時心理因素甚至起主導作用。癌症仍是現在我國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因此預防癌症也應關注心理、行為、環境、遺傳等諸多方面。
發人深思的醫學統計醫學文獻記述赫伯特·斯諾博士對250名子宮癌婦女的調查,有156人曾遭遇過某種重大不幸事件。1976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米勒教授說:“在200多篇醫學文獻中均表明人格、情緒及應激狀況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1977年德國醫生Gromer調查了大批癌症病人,均發現他們過去曾有過長期內心壓抑。我們在1980年對白求恩醫科大學腫瘤科住院的50名患者與同時住在內科的50名患者做回顧性調查,統計其自8歲後所遭遇的重大精神創傷,結果腫瘤組占37人,而內科組僅占15人,比例為74%與30%,顯示精神創傷與惡性腫瘤發病關係密切。
好心情有助於防病防癌好心情來源於人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好的情緒狀態使大腦及下丘腦等神經系統通過激素、神經肽、神經遞質等信息分子,作用於內分泌、旁分泌、神經分泌、自分泌等,影響免疫細胞,使其增強免疫功能,這對防病防癌非常有利。如垂體前葉分泌的多肽物質生長素可使自然殺傷細胞(NK)及巨噬細胞活力增強,免疫細胞生成的白介素(IL)及各類干擾素(IFN)均有殺細菌、抗病毒及排異物作用。1型干擾素可抑制兒童血管瘤和白血病發生。抑瘤素M可抑制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增生。白血病抑制因子可控制白血病發生。肝細胞調節因子可抑制肝癌細胞、黑色素瘤細胞及鱗癌細胞的生成。被白介素2激活的NK細胞稱LAK細胞,它有明顯的殺傷體內各種癌細胞的作用。腫瘤壞死因子(TNF)不但可延緩癌症發展,還可減輕毒素及敗血症的發生。
人類部分癌症由基因遺傳所致,但基因有結構基因與調控基因,後者可因人們飲食、環境和心理狀態而使其朝好的方向表達,比如可通過體內谷胱甘肽轉移酶及各種DNA修復酶起到保護身體和防病防癌作用。
(顧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