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獸

心獸

米勒的長篇代表作,台灣的譯法是《風中綠李》。

1980年,年輕女孩蘿拉離開了貧窮偏僻的小村莊,去大城市上大學,和五個女孩住在擁擠簡陋的宿舍里。為了逃避灰暗現實,她隨意與各種男人發生關係,有工人,有體育老師。但是,她最終沒能逃出她的生活,某一天她被發現自盡於宿舍。她的朋友不相信她會自殺,想找到事實真相。

他們成立秘密小組,寫詩,記錄齊奧塞斯庫統治下的日常生活。不久他們也被盯上,暴力逐漸降臨…

基本介紹

  • 書名:心獸
  • 作者:[德]赫塔·米勒
  • 定價:24.00 元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9-1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書評,心路歷程,內心變遷,

編輯推薦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作品集首次登入中國
十部作品,震撼上市!
翻譯陣容超級豪華,齊集全國著名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這是一場莊嚴的閱讀儀式,還是一次華麗的黑色冒險?
米勒的語言具有無可匹敵的質感、奇幻以及穿透力,帶你領略文字的“詩性與殘酷美”。
《心獸》是赫塔·米勒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說不出來的東西還是可以寫下來。因為寫作是一種沉默的行動,一種由腦至手的勞作。”
——赫塔·米勒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赫塔·米勒以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直白,描繪了無依無靠的人群的生活圖景。”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
○父親在園子裡鋤著夏天。孩子站在菜畦邊想:父親懂得生活竅門。因為父親將他的愧疚植在最蠢的草里,然後把它們鋤掉。
○衛兵手中的青李子烏黑如夜空。
○親密無間的人允許割愛,因為愛會像深草一樣重新長出來。
○天邊的雲宛如犁過的地里一灘灘的積雪。冬天的太陽有牙齒

作者簡介

赫塔·米勒 女,1953年8月17日生於羅馬尼亞。1987年與丈夫、小說家理察·瓦格移居西德,現常居柏林。1982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出版。她曾多次獲得德國的文學獎項。

書評

心路歷程

赫塔米勒,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談起她,我們總要提到她在羅馬尼亞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提到冷戰時期獨裁統治下的羅馬尼亞。有評論員說,將小說家政治化的企圖是錯誤和危險的,因為這種貼標籤的方法過多求諸政治動機,既誤導讀者,又有辱文學。這話是不錯的,把一部作品獲得諾獎單純解讀為“政治集團的別有用心”,即使有其道理,也過於武斷。而且說這話的人往往也是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要評判文學作品,我們還是應該先從文學本身著手。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在閱讀前了解一些當時羅馬尼亞的政治情況。因為一切文學作品,終究還是對現實的映射。知道些歷史背景,對於我們把握作者的作品脈絡和表達思想是絕對有益的。
那么,那時的羅馬尼亞究竟何種情況?尼古拉·齊奧賽斯庫何許人也?國內對此人介紹不多,大概是因為中國直到89年還和羅馬尼亞抱持了不錯的友好關係所致吧。不過在20多年後的今天,塵封的往事早已不是秘密。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獨裁者。我在一本介紹東歐劇變的著作中曾看到以下表述“羅馬尼亞在齊奧塞斯庫統治下採取一條既不親近北約,又與蘇聯抱持距離的‘第三道路’,強烈的危機意識也使得羅馬尼亞成為即使在蘇聯集團內也擁有數一數二秘密警察制度和告密監督機制的集權國家。”概括可算精闢,可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冷冰凍的話語只能告訴我們已死的事實,當時羅馬尼亞人民的所歷所感,只有文學才能呈獻給我們,這也正是文學的道義與責任所在。所以我們應該珍重赫塔米勒給我們的機會。
《心獸》是赫塔米勒以自己經歷為摹本的長篇小說。在書中,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當時羅馬尼亞社會的詭秘氣氛:壓抑頹廢的社會,瀕臨崩潰的經濟,仿徨無助的人民,跋扈囂張的秘密警察……赫塔的語言簡潔,直白,某種意義上,缺乏美感,又因為政治原因而頗為晦澀。然而,只要耐著性子讀下去,你就會被其中所蘊含的銳利目光及其所揭露的沉重現實所震撼。故事以女孩羅拉的“自殺”為開端,引出了我與格奧爾格等人的相識以及被秘密警察調查的經歷。不過,赫塔並不打算交代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呈現一些碎片化的回憶,有時插入童年的回憶,有時又把後面的事插入。對於初讀她作品的讀者,可能頗不適應。好在《心獸》的結構大體還算連貫,赫塔在書中描繪了一個讓人不得不想起奧威爾《1984》中場景的羅馬尼亞。說實話,赫塔沒有奧威爾那種極具前瞻的洞察力,文學想像力也頗有不如。但是,她的作品卻有一種獨有的魄力,那就是“真實”。在她的筆下,那種面對壓抑的苦悶與放縱,那種毫無尊嚴的秘密審查,那種生命隨時將會終止的惶恐,那種想要逃離卻又無路可逃的挫敗,都令人如同親見。
本書名《心獸》,究竟什麼是“心獸”?其實,這是喻指恐怖統治壓迫下時時掙扎和悸動的人心。它如同一隻受傷的小獸,在壓抑之下惴惴不安,慌亂奔逃;又如同被困的凶獸,蠢蠢欲動,互相傷害。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心獸驚悸不安,四散奔逃。它們互相舔舐,卻又互相背叛。其所反映的,便是集權統治下備受傷害,又彼此冷漠與不信任的人們。即使在親朋好友之間,也是如此。“親密無間的人,允許割愛”。赫塔用她的故事,來控訴非人性的獨裁統治,控訴這種制度對人性的殘害,控訴政治教化與洗腦所帶來的麻木不仁,以及整個社會的病態。她看到了事實,但無法說出事實,於是只能付諸文字。這是沉默的批判,無聲的抗議。
全文最後,作者也沒有對羅拉的死是否自殺給出一個說法,可是答案其實早已在讀者心中。有人說文學是人類的良心,在赫塔米勒身上,我們能夠由衷體會到這點。也許,在東歐集權國家已成過眼煙雲的今天,她的作品獲得諾獎青睞確有一絲政治意味。但其對集權政治的揭露對於我們來說也的確是充滿痛切的警告。人類付出了多少代價,才了解了集權政治的可怕?在今天,我們更不能輕易將其從全人類的集體記憶中抹除。這,也是我們為何讀赫塔米勒作品的根本原因。

內心變遷

何為心獸?“休息吧,你的心獸,今天你可是沒有少玩”,祖母第一次提到心獸,那時心獸是貪玩躁動的內心。“我看到了他的心獸,因為心獸不是偷來的,只能是他自己的,比世上一切動物的內臟都要醜陋。”則是殺死羅拉的人的墮落的醜惡的內心。
什麼是青李子?“青李子吃不得,核還軟,會咬到死亡,誰都救不了你,要死人的,高燒會把你身子裡面的心燒沒了。”父親曾這么告誡過。在這個集權的社會中誰能不吃青李子呢?有一類人是李子桶:發跡者,見風使舵的軟骨頭,從一無所有中爬出來的沒良知的東西,踩著屍體走的惡魔和獨裁者。
為什麼整個的社會都在墮落?一個被專制統治的羅馬尼亞,平民都在壓抑中殘喘苟活著。羅拉是作者著重描述的一個人物,當同宿舍的學生都擔心她的告密時,她成了風塵女子,藉助肉體在充滿荊棘的現實生活中存活下?,她本以為某個白襯衣能將她拯救,她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成為黨員,是的,上帝從上面關照她,黨員從下面關照她。這樣的關係讓白襯衣受到壓力,在白襯衣的幫忙下,羅拉這么的“自殺”了。在大禮堂里“上吊自盡”的羅拉被開除出黨,註銷學籍時,學生將壓抑著的反抗成了掌聲,沒人敢停。
在這個專政的世界裡沒有安全感,沒有信任可言。他們之間一旦建立起信任,就會被國家所質疑,被其他人所敵視,攻擊和謾罵,所以才開始逃離,逃離這個國家,逃離這個世界。死亡或許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卻是在無法逃離這個國家後的唯一選擇。?主角和作者一樣很幸運,最終逃離了這個世界。作者逃離後選擇了用文字記錄這一切:說不出來的東西還可以寫下來,因為寫作是一種沉默的行動,一種由腦至手的勞作。
《心獸》以其說是完整故事,不如說是一個個意象的拼接,像一首詩歌。作者在專政的社會中痛苦是壓抑著的,壓抑著的痛苦將記憶碎成一塊一塊,所以你不能看到完整的故事,只能將這痛苦的記憶拼接起來,而心獸和青李子就是穿插著全文的主題。
作者寫作風格一直都這么的隱晦,但從沒有停止過那些政治訴求。
另:剛看完《四月三周兩天》等羅馬?亞的電影,感觸很深,電影和書都是知識的承載。只需融會貫通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