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晚電位

心室晚電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VLP)指發生在心電圖上QRS 波終末部並延伸到ST段內的延遲的心電活動。是一種由部分心室肌的延遲激動所引起的、有一定方向性的高頻率低振幅的碎裂心電信號。這種電信號一般在幾十微伏以下, 頻率在20~120 Hz 範圍, 常規心電圖無法捕捉, 需要通過信號平均心電圖( 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ph) 檢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室晚電位
  • 外文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VLP
產生原因
晚電位產生主要是由於部分心室肌所產生的延遲激動引起。其病理生理基礎為缺血性損傷,壞死及纖維性變,其產生機制可能是折返激動,是一種心肌的病理現象。
心室晚電位的特點
(1)一定是延遲發生的電活動所致。
(2)呈高頻狀態(25 ~ 250Hz)。
(3)低振幅即< 25μV 以下的碎裂波。
(4)出現不規則的碎裂波。
(5) 總的QRS 波比正常延長至少>120ms。
發現歷史
VLP 最早報導見於1961 年,Durrer 等在犬心肌梗死動物實驗中,用差分電極記錄到梗死部分的外膜區,在心肌興奮過程中QRS 結束後有25 ms 的高頻低幅電活動,即VLP。伴隨著計算機平均疊加技術的出現及套用,Fontaine等( 在室速患者中) 和Berbari 等 ( 在實驗動物中) 同時在1978 年利用此技術從體表記錄VLP 獲得成功。
臨床意義
能引起心室肌內非同步性除極及局部傳導延遲的疾病, 都有可能產生 VLP。VLP與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及猝死等關係密切,常用其預測相關疾病的發生及評價相關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尤其在心肌梗死、心肌病、室壁瘤等疾病的預警方面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曹雪笠.現代電生理學雜誌, 2013, 2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