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絡

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亦稱“膻中”,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心包絡既是心的外圍,故邪氣犯心,常先侵犯心包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包絡
  • 簡稱:心包
  • 亦稱膻中
  • 性質: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
辯證,古代醫家認識,

辯證

心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如果外邪侵犯心臟,首先是心包受到影響,如臨床上急性傳染病等因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發狂,稱之為“熱入, 心包“,在治療上就是以“清心”為主,說明心包和心從辨證的角度來看是一致的,只不過反映病情的淺、深、輕、重程度的不同而已。是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經絡學說中,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里,故心包絡屬於髒。

古代醫家認識

心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則心包絡當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如《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實際上心包絡受邪所出現的病症與心是一致的。如熱邪內陷、出現神昏、纏語等心神的病變,稱為“熱入心包”;痰阻心竅,出現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不醒等心神的症狀,也稱為“談蒙心包”。故心與心包絡在辨證論治上,沒有多大差別。《醫旨》曰: 包絡虛, 宜錢氏安神丸; 虛而挾熱, 醒心散; 包絡實熱, 宜犀角地黃湯、十味導赤散.後世明清溫病學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響,在溫病學說中,將外感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稱之為“熱入心包”或“痰熱蒙蔽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證,即是心的病證,心和其他臟器一樣,皆可受邪氣之侵。
心包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