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心傳錄
- 作者:蘭仁巴著
- 原版名稱: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一位西藏著名修行者的筆記
- 譯者:多識仁波切
作者簡介,本文要義,目錄,
作者簡介
蘭仁巴大師,原名阿旺彭措,系拉薩哲蚌寺僧人,雪域當代著名的高僧大德。他因一生學修《菩提道次第廣(略)論》而馳名中外,號稱“菩提道修行人”,即“蘭仁巴”。被譽為“雪域聖教的光輝明燈,偉大的菩提道修行者”。菩提道是成佛的道路或覺悟的方法。這部《菩提道次第心傳錄》,是蘭仁巴大師的學修心得筆記。
作者在這部筆記中高度概括了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教義的理論要點,是一部完整的菩提道學修提綱。該筆記語言通俗、生動,運用大量比喻,行文流暢,線索清晰,闡明了藏傳佛教所依據的主要理論問題,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作者在這部筆記中高度概括了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教義的理論要點,是一部完整的菩提道學修提綱。該筆記語言通俗、生動,運用大量比喻,行文流暢,線索清晰,闡明了藏傳佛教所依據的主要理論問題,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本文要義
這部《菩提道次第心傳錄》,是一生學修《菩提道次第廣(略)論》而馳名中外,號稱“菩提道修行人”(即“蘭仁巴”)的阿旺彭措的學習心得筆記。根據當今學人的根基,學修的重點放在了下士道次第,因此,下士道的法講得較詳細,其餘較簡略。在下士道諸法中用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詳細講了親近上師法,暗示了結上師因緣是重要中之重要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是一部思想修養法,對人們的世俗心理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其中每一種法理都是針對相對立的無明設的,如無常觀針對執常無明,業報觀針對不明因果無明等等。菩提道次第修行法就是智慧和心中無明的交戰,認識一條法理,破除一種無明迷茫,悟出一種道理,這就是破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先有法理知識,破除無明迷茫後,悟出的一個新的覺悟境界,才是生自內心、代替無明的智慧。
《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是一部思想修養法,對人們的世俗心理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其中每一種法理都是針對相對立的無明設的,如無常觀針對執常無明,業報觀針對不明因果無明等等。菩提道次第修行法就是智慧和心中無明的交戰,認識一條法理,破除一種無明迷茫,悟出一種道理,這就是破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先有法理知識,破除無明迷茫後,悟出的一個新的覺悟境界,才是生自內心、代替無明的智慧。
目錄
走向覺悟的道路
譯者前言…………………………………01
引子………………………………………………01
上卷.親近上師法
第一章 親近上師的功德利益………………………03
第一節 認識親師功德的童要性…………………03
第二節 怎樣認識親師功德………………………04
第二章 不尊敬上師的罪業…………………………31
第一節 詆毀上師的罪業…………………………31
第二節 違背師言的罪業…………………………35
第三節 對上師生氣的罪業………………………37
第四節 尋找上師缺點的罪業……………………………37
第五節 將上師看作平常俗輩的罪業……………………38
第六節 不尊敬上師的罪業………………………………39
第七節 踐踏上師身影坐墊等物的罪業…………………39
第八節 浪費上師財物的罪業……………………………40
第九節 使上師不愉快的罪業……………………………40
第十節 對上師的作風產生誤解的罪業…………………41
第十一節 對上師不以上師看待的罪業…………………43
第三章 親近上師的思想態度…………………………45
第一節 思其功德樹立信心……………………………45
第二節 思其恩情激發敬心……………………………51
第四章 敬師的行為禮儀………………………………59
第一節 供養上師…………………………………………59
第二節 侍奉上師…………………………………………61
第三節 聽從教導………………………………………61
第五章 親近怎樣的上師………………………………63
第一節 傳戎上師的五條德相……………………………64
第二節 大乘道上師的十種德相…………………………65
第三節 密教灌頂金剛師的德相…………………………68
下卷.承教依次修心法
第一章 抓緊時機為人身爭取善果………………77
第一節 認識具善緣人身………………………77
第二節 具善緣人身的可貴性…………………78
第三節 具善緣人身的難得性…………………80
第二章 與下士共行道的思想修養……………89
第一節 如何觀想人生無常……………………89
第二節 觀想死亡過程法………………………101
第三節 思考死後墮惡道的痛苦………………105
第四節 後世獲得幸福的方法…………………112
第五節 修習佛教人門之法皈依法……………112
第六節 對獲得安樂的根源業報法生起信念……126
第三章 與中士共行道的思想修養…………………143
第一節 苦諦:苦難中輪流不息……………………143
第二節 集諦:輪迴轉世因緣………………………162
第三節 滅諦:從苦難中解脫………………………167
第四節 道諦:獲得解脫的方法道路………………167
第四章 上士道的思想修養…………………………169
第一節 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169
第二節 如何發菩提心………………………………174
第三節 發心後的修行法……………………………183
結語
第一節 偈頌…………………………………………195
第二節《菩提道修行次第》教義概括……………197
代後記:一位偉大的修行者
蘭仁巴大師生平簡介…………………………199
譯者前言…………………………………01
引子………………………………………………01
上卷.親近上師法
第一章 親近上師的功德利益………………………03
第一節 認識親師功德的童要性…………………03
第二節 怎樣認識親師功德………………………04
第二章 不尊敬上師的罪業…………………………31
第一節 詆毀上師的罪業…………………………31
第二節 違背師言的罪業…………………………35
第三節 對上師生氣的罪業………………………37
第四節 尋找上師缺點的罪業……………………………37
第五節 將上師看作平常俗輩的罪業……………………38
第六節 不尊敬上師的罪業………………………………39
第七節 踐踏上師身影坐墊等物的罪業…………………39
第八節 浪費上師財物的罪業……………………………40
第九節 使上師不愉快的罪業……………………………40
第十節 對上師的作風產生誤解的罪業…………………41
第十一節 對上師不以上師看待的罪業…………………43
第三章 親近上師的思想態度…………………………45
第一節 思其功德樹立信心……………………………45
第二節 思其恩情激發敬心……………………………51
第四章 敬師的行為禮儀………………………………59
第一節 供養上師…………………………………………59
第二節 侍奉上師…………………………………………61
第三節 聽從教導………………………………………61
第五章 親近怎樣的上師………………………………63
第一節 傳戎上師的五條德相……………………………64
第二節 大乘道上師的十種德相…………………………65
第三節 密教灌頂金剛師的德相…………………………68
下卷.承教依次修心法
第一章 抓緊時機為人身爭取善果………………77
第一節 認識具善緣人身………………………77
第二節 具善緣人身的可貴性…………………78
第三節 具善緣人身的難得性…………………80
第二章 與下士共行道的思想修養……………89
第一節 如何觀想人生無常……………………89
第二節 觀想死亡過程法………………………101
第三節 思考死後墮惡道的痛苦………………105
第四節 後世獲得幸福的方法…………………112
第五節 修習佛教人門之法皈依法……………112
第六節 對獲得安樂的根源業報法生起信念……126
第三章 與中士共行道的思想修養…………………143
第一節 苦諦:苦難中輪流不息……………………143
第二節 集諦:輪迴轉世因緣………………………162
第三節 滅諦:從苦難中解脫………………………167
第四節 道諦:獲得解脫的方法道路………………167
第四章 上士道的思想修養…………………………169
第一節 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169
第二節 如何發菩提心………………………………174
第三節 發心後的修行法……………………………183
結語
第一節 偈頌…………………………………………195
第二節《菩提道修行次第》教義概括……………197
代後記:一位偉大的修行者
蘭仁巴大師生平簡介…………………………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