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三雕

徽派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傳統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徽州三雕為古代徽州地區明清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派三雕
  • 類型:雕刻工藝
  • 地點安徽省
  • 源於:宋代
簡介,溯源,工藝特色,傳承意義,

簡介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古代徽州轄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黃山
市和江西省婺源縣。"徽州三雕"為古代徽州地區明清時期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

溯源

據史記記載,古徽州歷史悠久,從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兩千年。它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黃山腳下,山水秀麗,人傑地靈。歷以商賈眾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內外,徽商的發展繁榮了文化
教育事業,造就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州篆刻徽派建築徽雕等徽州文化,成為我國三大學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這樣發達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一般只有平雕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清代雕刻細膩繁複,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榭,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到了明清年間,"三雕"藝術發展最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
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謂是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智慧的結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遊客和考古者。
始建於宋,大修於明嘉靖年間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藝術就是一個佐證。古祠木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種圖案。在藝術上有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要是從含義來看,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徵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工藝特色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
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冑、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石雕在徽州城鄉分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
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
地、徽州木雕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屈指可數。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
"徽州三雕"與建築整體配合得極為嚴密穩妥,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內涵之深,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並用,從中可看出漢唐以來我國建築裝飾雕刻藝術的傳承脈絡,同時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藝術門類如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硯雕、墨模雕刻等藝術樣式對徽州建築裝飾雕刻風格的影響。
"徽州三雕"的製作程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如磚雕的製作程式包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
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鋸、棕刷、牽鑽等;木雕的製作程式包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鋼絲鋸、磨石、砂布等;石雕的製作程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鏨子、楔、扁鏨、刻刀、錘、斧、剁斧哈子、剁子、磨頭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為黟縣的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石雕為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雙成對,更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佳境;磚雕則為屯溪濱江長廊里的"五百里黃山圖"大型磚雕,無論從入畫景點之多、畫幅面積之大、透視層次之眾和雕刻手法之全來看,都是登峰造極的絕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
仙和博古吉圖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雜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並用。

傳承意義

"徽州三雕"的傳統製作技藝歷來在民間建築與雕刻行業中廣為流傳,1979年以後,一批古建園林施工企業相繼成
立,一些"三雕"老藝人被重新組織起來,並開始帶徒授藝。但由於建築材料、工具的變化及建築成本核算等原因,費時、費工、費料且刀法掌握困難的傳統雕刻技藝逐漸被人們排斥在套用範圍之外,許多技藝已經失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黃山市的方新中、馮有進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