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爾科特出生於西印度群島中的聖露西亞島卡斯特里市,擁有英國、荷蘭和非洲血統。他的祖母和外祖母據說都是黑奴。父親是英國人,以畫水彩畫維持生計,並酷愛詩歌、戲劇和歌劇,但在沃爾科特嬰兒時期就去世了。他由當教師的母親撫養長大。
1944年,在德里克·沃爾科特14歲時,初次在報紙上發表詩歌。
1948年,德里克·沃爾科特用母親積攢下的錢自費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詩25首》,開始文學生涯。
1949年,德里克·沃爾科特的第一部劇作《亨利·克里斯多夫》得以公演,並獲得殖民地發展與繁榮獎學金。同年,20歲的沃爾科特創建了聖露西亞藝術行會,並考入聖露西亞島的聖瑪麗學院,後進入西印度大學的牙買加莫納校區,攻讀英語、法語和拉丁語文學。
1953年,德里克·沃爾科特從西印度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隨後,沃爾科特在聖露西亞、格瑞那達、牙買加等地中學任教。
1959年,德里克·沃爾科特在特立尼達創立了戲劇工作間,並擔任導演達十年之久。同時他還為多家刊物撰稿,擔任專欄作家。
1962年,德里克·沃爾科特發表了詩集《在綠夜裡》,開始真正的嶄露頭角。
1965年,沃爾科特發表了詩集《船難倖存者及其他詩作》。
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里克·沃爾科特以客座教授和住校詩人的身份出入美國各大學,後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創作系。
1990年,推出超過300頁的史詩式長詩《奧梅洛斯》(Omeros)。這一向荷馬致敬的作品被公認為沃爾科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92年,憑藉代表作《西印度群島》被瑞典文學院授予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認為他的創作始終忠於三樣東西——他所生活的加勒比海、英語和他的非洲祖先。
2011年,憑藉封筆作《白鷺》捧得了英國的詩歌獎項艾略特獎。
2017年3月18日凌晨,德里克·沃爾科特在聖露西亞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7歲。3月25日,聖露西亞為德里克·沃爾科特舉辦了盛大國葬。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別 | 創作時間 |
《年輕人的墓志銘》 | 詩集 | 1949 |
《亨利·克里斯朵夫》 | 戲劇 | 1950 |
《多芬海域》 | 戲劇 | 1954 |
《鑼鼓與色彩》 | 戲劇 | 1958 |
《提金和他的兄弟們》 | 戲劇 | 1958 |
《在綠夜裡》 | 詩集 | 1962 |
《猴山上的夢》 | 戲劇 | 1971 |
《噢,巴比倫!》 | 戲劇 | 1976 |
《星星蘋果王國》 | 詩集 | 1980 |
《仲夏》 | 詩集 | 1984 |
《奧美羅斯》 | 詩集 | 1990 |
| 詩集 | 1992 |
《厚贈》 | 詩集 | 1997 |
| 詩集 | 2010 |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
聖露西亞所在的西印度群島,其文化受到許多外來因素的影響。直到1979年,聖露西亞才獲得獨立,但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的殖民文化具有強大的慣性,在詩人沃爾科特身上就是如幽靈般纏繞著他的身份問題。黑人與白人,臣民與宗主,加勒比本土與西方文明的二元對立,在沃爾科特的創作主題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從小一路接受的都是西方或者說英式教育,但在另一方面,黑色的皮膚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的另一半血脈來自哪裡,以及他的民族和國家曾經歷了怎樣艱難的歷史。
沃爾科特是荷蘭、非洲黑人和英國三種血統的混血兒,這一特殊身份鑄就了其作品文化的多元性和內涵的豐富性。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哈姆雷特的影子,比如在《王子》一詩中,“哈姆雷特”一樣的主人公通過反思母親“淫慾”和父親被謀殺的過程,指出了世間道德的墮落。戲劇《亨利·克里斯托夫》的第一部分更是直接引入了《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三場,以烘托克里斯托夫出色的英雄人物形象。沃爾科特的父親沃里克在沃爾科特一周歲時就去世了,但是他一直活在沃爾科特的思想和作品中。在長篇史詩《奧梅羅斯》中,沃爾科特就描述了與父親的鬼魂團聚的情景,德里克經常把自己看成是哈姆雷特,目的是要超過父親沃里克在完成藝術事業和解放自己方面做出的成就”。沃爾科特在不同場合多次明確提到對父親未竟事業的承繼,包括他的繪畫愛好,並在多部作品中表達了對過早離世的父親的懷念與追思,其中也飽含了對家族的熱愛與“尋根”。與其他加勒比海藝術家一樣,沃爾科特也處於“加勒比文明的無根性、無本土文學”的恐慌與自卑中,面對著來自西方影響所造成的“影響的焦慮”;而不同的是,沃爾科特作為“倖存者”,一掃莎翁筆下哈姆雷特的懦弱與自憐,在《海難餘生及其他詩歌》中立志要成為當地的“第二個亞當”、新型的“魯濱遜”,去為他的家鄉命名並掌控、改造它,將文明和文化賦予在西方凝視下的荒蕪、蠻夷的加勒比島嶼。正如東西方元素同時在他的血液里流淌,他也將把加勒比海與西方的文學傳統混合起來,從而爆發出一種驚人的力量,重振加勒比海的文化。
沃爾科特主要的劇作有以英國中世紀歷史傳說為主要情節、表現奴隸獲得新生的歷史劇《亨利·克里斯朵夫》,通過對探險家哥倫布、征服者雷利、反抗者圖聖和殉難者戈登四位歷史人物的描寫來探索人們對歷史的反應的史詩劇《鑼鼓與色彩》 。此外,還有風格劇《多芬海域》和道德劇《提金和他的兄弟們》。前者的主人公是個勇敢的加勒比海老漁民,後者的主人公是個擅長利用自己的智慧作弄人的小人物。20世紀70年代發表的《猴山上的夢》是沃爾科特的代表作,通過一個燒炭老人幻想已當上非洲皇帝的故事,展示了當地人民和殖民主義者在政治、文化等領域相互鬥爭又相互依存的歷史發展過程。《噢,巴比倫!》展示了現代世界的墮落,《休戰紀念日》著重剖析了特立尼達中上層人士的性格弱點。沃爾科特在戲劇作品中多次挪用莎士比亞經典,植入“哈姆雷特”形象。如《藍尼羅河的支流》就常被評論界視為對莎士比亞經典劇目《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的後殖民改寫。莎士比亞的劇本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類具有“為愛而失去理智”的普遍弱點,而沃爾科特則抒發了戲劇藝術所需要的宗教式的信仰和熱忱。沃爾科特以幽默的口吻顛覆了莎士比亞的原文本意,愉悅地承認與莎士比亞所代表的西方傳統的聯繫,但同時又借莎士比亞經典的普適性來彰顯他自己的加勒比的獨特性。這便是在模仿、繼承、超越中發現和建構自我。沃爾科特這部劇的情節以希拉的個人危機及發展作為中心而展開,這位女主人公與“埃及豔后”有著不一樣的命運,帶有鮮明的加勒比海特色。加勒比的戲劇界可以看成是加勒比島嶼的一個縮影;劇中所有主要人物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愛著戲劇舞台,愛著加勒比島嶼。雖然沃爾科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裡任教,但他的作品從未偏離他出生的加勒比海島。他渴望將“那裡”的精華拿來,經過藝術的想像力的改造,為“這裡”賦予希望和力量,使其擁有文化與身份的獨立性。
風格
沃爾科特善於把最日常的生活轉化成藝術作品,每件作品都充滿了異常複雜的技術,這不是為了單純地增加寫作的難度,而是為了使同等複雜的現實呈現出水晶般透明的質地。寫尋常的現實,用曉暢的語言、複雜的技術達成精確清晰的效果。
沃爾科特的詩作常常抵達一種無限繁衍、無限變化的意象,他經常說,加勒比世界的一切都是混雜的,語言是混雜的,美麗的自然風景蒙了塵土,寬闊的海灘上扔著報廢的美制吉普車,許多人一貧如洗地生活在豐足的自然物產之間。短短几句話里就有著多重的混雜:衰敗與生命,寂寥與熱鬧,收穫與無所得,太陽滋養萬物也炙烤萬物。沃爾科特像孩子那樣在風景里游弋,報出村莊的名字,這些世人聞所未聞的村莊給大海鑲上可有可無的邊。《克魯索之旅》中有一段寫他自己駕車在懸崖邊的公路疾馳時看到的景象:海,像一塊“結結巴巴的帆布”,“結結巴巴”一詞將視覺上的皺褶般的海浪轉化為了聲音里的磕絆,代表了一種不明晰的、破碎的言詞表達。他的詩擯除了幾乎所有個人生活和生平信息,就連愛情和生老病死都很少以明晰的詞句出現。大海的意象瀰漫於行句之間,作者仿佛隨時可以跨出字句去踏浪一樣。大海,讓人在感受存在的同時感受被擦除:“浪濤一遍遍沖刷著沙子,天上的雲彩飛速變形,人永遠在水中走”,別說各種膚色、語言和宗教,無常形、無常態的東西都在這裡匯聚。
沃爾科特的早期詩作大多描寫個人的孤獨和與當地生活習俗的不協調,揭示了多種族社會的矛盾。中近期詩作受英國現代詩人迪倫·托馬斯等人的影響,並吸取了當地民間歌舞的節奏和韻律。詩意象富麗敏感,充滿律動和感性,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在《綠色的夜》中,作者運用傳統的詩歌體裁,其中包括十四行詩體,表達了他忠於祖國和人民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其特點是把深邃的理性思考與藝術技巧融為了一體。《海葡萄》表明詩人極力衝破歐洲文化傳統的樊籬,走自己獨立的創作道路,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詩中不再有早期作品中加勒比環境與歐洲文學的衝突意識。自傳性長詩《另一種生活》是沃爾科特藝術生命的新起點,他拋棄了短小詩歌中的複雜風格,以新的透視法反思了自己的鄉間生活。沃爾科特的詩是非洲文化、歐洲文化、加勒比文化以及東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下產生的碩果,是他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意識和探索開拓、創新獨立精神所取得的成就。詩題材豐富多彩,風格新穎多變,形式厚重,韻律和諧。畫家敏銳的洞察力使他得以真實地描繪自然景物,細緻地觀察社會生活,迅捷地捕捉細微感情。感性意象、隱喻的繁富又極大地豐富了他詩歌的表現力。詩的簡潔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古詩對他的影響。
沃爾科特比大多數英國人更深層、更宏亮地使用著英語。他寫的抒情詩——《在綠色的夜晚》和《珊瑚》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作品留在了人們心中——而他早期那些精心調配的十四行系列《島嶼的傳說》確保了近期這些獨白、敘事性詩歌的寫作可能性。沃爾科特的詩歌已超越了自我置疑、自我探索、自我診治的階段而變成了一種公共的資源。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1 | 艾略特獎 | 《白鷺》 | 獲獎 |
1992 | 諾貝爾文學獎 | 《西印度群島》 | 獲獎 |
1981 | 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 | ---- | 獲獎 |
1971 | 非百老匯戲劇界最傑出戲劇獎 | ---- | 獲獎 |
1970 | 喬姆利詩歌獎 | ---- | 獲獎 |
1966 | 英國皇家學會文學獎 | ----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1969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金蜂鳥勳章 | 獲獎 |
以上參考
人物評價
德里克·沃爾科特是今日英語文學中最好的詩人。(
俄裔美國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評)
德里克·沃爾科特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由歷史視域供養和多元文化使命支撐的偉大的詩歌光彩。(瑞典文學院評)
後世紀念
1993年,在德里克·沃爾科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第二年,聖露西亞首都卡斯特里聖母始胎無染原罪長方形教堂外的廣場改名為德里克·沃爾科特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