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濟門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天后路,南臨天后宮正對面,北靠天后宮及閩台關係史博物館,和溫州市隔江相望,所隔之江者名甌江,遠望台灣海峽。
德濟門遺址始建於南宋(公元1230年),時稱鎮南門,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稱德濟門,殘存的城門建築平面呈多邊形,南北長36.5米,東西寬49.1米,周長171.2米,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由城門城牆、門道墩台、內外壕溝、拱橋以及瓮城、城門等組成,遺存有13---14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紀(明朝、清朝)的鐵炮等。德濟門遺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來並經過科學考古清理的古城門遺址,為宋元時期古刺桐城的象徵。遺址內各時期建築遺存疊壓清晰,內容豐富,完整保存了11世紀以來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區拓建、發展、演變的歷史印跡,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另外對海外交通城市建築、宗教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4年,德濟門遺址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泉州市文化部門在配合市政府南片區的整治工作中,邀請省考古隊對德濟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其對海交史、城市建築史、泉州宗教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濟門遺址
- 所在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
- 地理位置:天后宮正對面
- 時代:宋至明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編號:97Ⅰ-97
歷史沿革
13世紀(南宋)時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築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城內外商業繁榮,有“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13世紀城門附近更加繁榮,時人稱讚“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於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郡偰玉立拓南羅城,把原城牆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南門為德濟門。14世紀(明洪武年間),德濟門城牆加厚增高,建築月城,其後屢有重修,至民國37年(1948年)毀損。有《晉江縣誌》所載,其情況完全相與發掘考古所得數據相符。
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泉州市文化部門在配合市政府南片區的整治工作中,邀請福建省考古隊,對德濟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
遺址特點
文物遺存
研究價值
歷史文化
德濟門遺址文化是宋元時代考古學文化,因福建省泉州市德濟門遺址而得名,是以德濟門遺址為代表的遺存被命名為“德濟門遺址文化”德濟門遺址文化主要分布在泉州德濟門。
保護措施
德濟門遺址與天后宮分居天后路兩側,同列為“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遺產點。為確保德濟門遺址保護和展示工程的順利實施,天后路天后宮路段目前實行交通管制,管制將持續至4月30日。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德濟門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
交通信息
德濟門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緊挨著泉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從泉州市火車站下了火車,步行到德濟門遺址,全程距離約10公里,從火車站出來,向正南方向出發走240米然後左轉,進入東西大道輔路,在走140米右轉進入南北大道輔路,前行2.4公里左轉行860米右轉,前行140米過馬路進入S307輔路,走270米右轉過馬路繼續前行3.2公里右轉進入江濱北路直走2.3公里到路口左轉過馬路隨後右轉繼續前行150米後,右轉進入提後路前行60米直走進入土地路,直行140米進入中山南路行40米後進入天后路在前行30米就是德濟門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