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大林羚(學名:Tragelaphus derbianus):體型巨大,雄性大於雌性,體重300-1000千克,肩高130-180厘米,體長210-345厘米。雌雄都有巨大的螺旋角,長66-123厘米。皮毛沙灰色,體側有8-12道白色垂直條紋。耳朵和鼻子上有黑色的痕跡,成熟的雄性黑色脖子上有一條從下頦延伸到胸部的大塊贅肉。
白天躲在稀疏的森林裡,避開炎熱的地方,清晨和傍晚當天氣較涼時時在草原周圍活動和覓食。活動調試位於高達4500米的山區。植食性。食物包括樹葉、草莖、草葉和果實。它們的長角有時被用於挑起高樹枝上的樹葉。分布於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幾內亞、馬里、塞內加爾、南蘇丹。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德氏大林羚體型巨大,雄性大於雌性,體重在400-1000千克之間;雌性體重在300-600千克之間。肩高130-180厘米,體長210-345厘米。它們都有長有巨大的螺旋角,雄性長123厘米,雌性長66厘米。德氏大林羚的皮毛沙灰色,體側有8-12道白色垂直條紋。耳朵和鼻子上有黑色的痕跡,成熟的雄性黑色脖子上有一條從下頦延伸到胸部的大塊贅肉。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棲息環境
德氏大林羚白天出現在稀疏的森林裡,以躲避炎熱的太陽。清晨和傍晚當天氣較涼時活躍,在草原和草原周邊搜尋食物。生活的海拔高度可達4500米的山區。
生活習性
一般聚焦25隻左右的小群,但大群體也不少見。畜群的遷徙取決於季節的變化模式。成熟的雄性通常是獨自活動,雄性和雌性的接觸可以持續幾個小時到幾周。優勢等級由群體中的雄性決定,並影響與雌性交配的機會。 雄性德氏大林羚在積極的互動中使用自己的角來確定在交配季節的優先位置。雌性往往與幼羚生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族聚。 一旦幼羚斷奶,它們將加入混和性少年組約2年。 然後再加入性成熟的中性聚合群體。
植食性。食物包括樹葉、草莖、草葉和果實。它們的長角有時被用於挑起高樹枝上的樹葉。
分布範圍
原產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幾內亞、馬里、塞內加爾、南蘇丹。
可能已經滅絕:烏干達。
區域滅絕:象牙海岸、甘比亞、加納、多哥。
繁殖方式
德氏大林羚的交配通常在雨季。優勢雄性將與幾個雌性交配。發情期持續約3天。妊娠期持續8-9個月,每胎產一隻小羚。小羚鬆散的生活在母親的周圍。斷奶要4-6個月,之後年青的羚羊會永久離開其母群,加入其他青少年集群。2歲左右達到性成熟。預期壽命長達25年。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IUCN | |
---|---|---|---|---|
1 | 德氏大林羚指名亞種 | Tragelaphus derbianus derbianus | Gray, 1847) | 極危(CR) |
2 | 德氏大林羚東部亞種 | Tragelaphus derbianus gigas | Heuglin, 1863 | 易危(VU) |
種群現狀
由於人類的過度捕獵,農業擴張造成的棲息地破壞以及瘟役的傳播,德氏大林羚的數量一直在下降。 其中數大部分居住在塞內加爾東南部的受保護公園地區。
東部亞種主要倖存的物種生活在喀麥隆北部,以及包括Chinko在內的CAR大部分狩獵區的27個周邊狩獵特許區中的大部分。然而,由於政治動盪和不安全因素,中非合作組織的許多狩獵優惠活動並不活躍,這些因素也影響了相關權力機構的管理。塞內加爾的Niokolo-Koba N.P.是唯一已知的指名亞種的生活區域,但這可能不超過150-200隻。對喀麥隆和中非共和國東部的國家公園和狩獵區進行有效的長期管理,將有助於東部亞種的生存。西部指名亞種的生存依賴於對塞內加爾Niokolo-Koba物種的持續保護。
兩個亞種的個體都被圈養。 2000年在塞內加爾班迪亞保護區建立了一個使用Niokolo-Koba創始人的Western Giant Eland的半圈養育組。班迪亞在2000年至2006年間出生了30隻,第二個圈地已建在Fathala Reserve,其中一個雄性專用組和一個育種核心,在2006年中期轉移。 Bandia和Fathala保留區的半圈養種群在2013年共有92隻動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