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橋盧村
- 外文名稱:deqiaolu village
- 別名:西河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潮汕地區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543
- 地理位置:揭陽月城鎮西部
- 面積:1.2
- 人口:4400多人
- 方言:潮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朝奉祖廳,德橋驛亭,德橋渡亭
- 機場:潮汕機場
- 火車站:揭陽火車站,揭陽東站(高鐵)
- 車牌代碼:粵V
- 姓 氏:盧
- 高 速:揭普高速
村基本情況:,地理交通,地理:,交通:綠源新能源1號線,村史,盧姓在揭陽,有關歷史典故,拙侄的傳奇故事,“腳踏寮東渡,心想德橋郎”的由來:,歷史建築,歷史鄉規民約,
村基本情況:
明清時屬揭陽縣磐溪都,民國時期屬揭陽縣第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揭陽縣磐東區,1952年屬揭陽縣十二區,1958年屬揭陽縣磐東公社,1975年屬揭陽縣月城公社,1992年屬揭東縣月城鎮,2013年屬藍城區月城鎮西河行政村。
村民主要姓氏為盧。1041年,盧氏先祖從福建龍溪遷移至廣東潮州鳳城,1138年從潮州鳳城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4388人,其中,男性2366人,女性2014人;80歲以上有92人。華人華僑有約600左右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家。歸僑有3人。村民均為漢族,屬潮汕民系,使用潮汕方言。
現有在籍人口4400多人,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人多地少。主要經濟支柱,有玩具、制帽、毛織,五金等企業20多家。2009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產值3806.29萬元,人均收入達4886元。近年來村黨總支在上級黨政的正確領導下,順應天時依託地利,注重人和,致力招商引資,推進經濟建設,全力發展社會事業,取得較好成果。現全村大部分村民從事玩具、制帽、毛織、五金行業工作,全村五金行業初見規模發展前景看好。
省道S335線穿村而過。1973年通電,1982年通電話,1985年通自來水,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國小有德橋學校,6個年級,6個班,在校學生294人,教職工19人。幼稚園有德橋園,在園幼兒73人,教職工2人。技工學校有揭陽市德橋技校。體育設施籃球場8個、桌球桌10台,羽毛球場4個。公園有德橋健身廣場。村民活動中心有老人活動中心、弦樂社、卡拉OK場,鑼鼓組。圖書室有1所,藏書約1000左右冊,村里還建有1座揭陽市兒童之家。
地理交通
地理:
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備,水電供應充足,通訊、電網設施俱全,水陸交通方便。省道揭陸線縱貫東西,縣道英籃公路橫穿南北,村村通水泥路,揭普、汕梅二個高速公路出入通道緊靠月城西北兩側,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交通:綠源新能源1號線
揭東陳寮村-揭東一中-揭東區人民醫院-揭陽樓--玉都廣場-揭陽第三中學-德橋盧村-月城鎮政府-霖磐高速口-藍城區政務中心-霖磐醫院-白塔中學-龍尾鎮政府-高新區科技大廈
村史
北宋年間。福建路漳州龍溪縣(今龍海市)人盧侗羨潮州山水秀麗,學風熾盛,遂以遊學為名,來潮觀光。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盧侗卒,墓葬潮州登塘(今屬潮安縣)。盧侗後被列為潮州八賢之一。盧侗有四子,盧侗在世時,令四子於潮州各地擇地安居創業。盧侗的元配夫人薛氏卒,葬於海陽黃岐山南麓(今屬揭陽),盧氏四子後在潮汕廣為繁衍,遍及各地。元末明初,海豐縣碣石(今屬陸豐)盧氏遷到揭陽德橋套河東岸定居,稱德橋盧(今揭東縣月城鎮西河村)。成化年間(1465~1487),德橋盧的一支遷今桂嶺龍嶺定居,形成今天的龍嶺盧氏。明時,陳橋盧氏遷到揭陽東圍(今屬揭東錫場石洋村)定居,其下一代分房到今桂嶺玉步一帶定居,以舊地名稱東圍盧村,後來,又有冠山盧氏遷來聚居,這兩支形成了今天的玉步盧氏。
揭陽盧氏字輩:日學懋成名;盛得大業興。中和通位育;道志周萬仁。先賢立統緒;新秀續經緯。爾夏顯威望;海國傳光輝。
德橋盧位於揭陽西門外,榕江支流德橋河之套,村前村後,竹木成蔭,風景優美。
盧姓在揭陽
揭陽盧姓姓人口約5.2萬人,排第24大姓,其中,市區4000多人;揭東1.6萬人,聚居桂嶺、錫場、月城等鎮;揭西棉湖600多人;普寧1.2萬多人,分布流沙、池尾、廣太等鎮;惠來1.8萬多人,聚居岐石華清管理區,分布葵潭、隆江等鎮。
有關歷史典故
拙侄的傳奇故事
光緒年間,德橋盧有個真實人物,人稱她叫“富姑”,她漂亮賢慧。有一天,她從寨內踏頭仔洗好衣服起來,抬頭見一老者,手擎鳥槍,舉止尊貴。兩人四目相向,富姑靦腆回家。
老者了解富姑情況後,托人請她見面,富姑經思考後應允,見面時,老者誠意地以金手環一隻作見面禮,富姑牽起衫裾承接。老者領會富姑已接受自己的感情,並被她的秀外惠中,善解人意所傾倒。雞爺托人下聘,終成眷屬。
富姑為雞爺填房,深得寵愛。富姑心靈福至,後來產下兩個兒子:排十一和十二。
富姑娘家有侄兒智專、智謀,不懂過日子,靠載紅塗營生,常收買主的錢,到手就花完,等載來紅塗交貨,總情不自禁叫嚷:“白驢、白驢”,姑姑嫁給雞爺,聘禮令人眼紅,合家驚喜,卻忘記發展生計。
有一次智專到姑家,雞爺叫妻子給內侄用竹籃裝滿銀元作回禮。雞爺資助妻家,據說有數可稽的,達數萬兩白銀,可惜智專一家坐吃山空,一次,智專到姑姑家,心裡估計姑姑饋贈不如從前,一定難以滿足所需,就謊報死了父親,急需錢用,姑姑家如數贈與,智專以為得計,開心回家。第二天,富姑趕來,一身縞素,流著淚直哥哥住處,見哥哥好好在的,她一切都明白了,只覺得哭笑不得,哪知誆騙一幕過去,還有好戲在後頭。
智專又到姑姑家,無法得到想望的錢,竟偷牽一匹高頭駿馬。智專不善生計,終陷於窮困,而“智專白驢”、“鳳湖偷牽馬”成了人們笑談。
“腳踏寮東渡,心想德橋郎”的由來:
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揭陽縣磐溪都德橋盧村,盧氏宗族為策勵鄉民子弟讀書上進,大力倡辦私塾學堂,還省吃儉用,置買了幾十畝田產,作為“秀才田”。村里設立鄉規:凡當年村中弟子考中秀才者,可享受全年收取“秀才田”的租谷,還可主持當年祭禮祖宗費用,唱大戲,宴請族親長老。這樣,德橋盧村人讀書風氣甚濃,敬老尊賢、獎學之風,代代相傳。村中幾乎年年有人中秀才。村里祭祖宗,唱大戲,遠近聞名,俗稱“入秀才”。
與德橋盧村對望的村子(庵下),有個姑娘與德橋盧村一小伙子一見鐘情。小伙子家托媒求婚,遭姑娘父母拒絕。而這對年輕人互相傾慕的感情卻與日俱增。不久,小伙子考中秀才。
這天,德橋盧村熱熱鬧鬧大搞“入秀才”慶典,陣陣馬頭鑼鏗鏘之聲,傳到鄰近的庵下村里。新秀才鐘意的那個姑娘正與母親一起舂米,聲聲傳來的馬頭鑼聲攪得她心裡難以平靜。她一邊用力踩動舂米的對頭,一邊想著自己的心事,喃喃自語道:“腳踏寮東渡,心想德橋郎,媛噲媛,德橋盧人在‘入秀才’!”母親見她心緒不寧,也不時抬頭看著她,不經意間,掏米料的手被一起一落的臼頭砸著,不由隨口罵道:“死娼仔,你母的手舂去了一大畔!”
這故事雖有點曲折,最後卻是波瀾不驚,應了那句至理名言: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也正因這曲折故事,“德橋盧入秀才”被附帶了一層“做事心不在焉”的意蘊,從而轉化成一句俗語,常被人們用來調侃那些做事漫不經心的年輕人,言他們之所以答非所問,是心裡在想著心上人的緣故。
歷史建築
德橋歷史建築,現存23座。代表性民居有朝奉祖廳,建於康熙丙寅年,占地面積約1848平方米,重修於丁亥年,仍作宗祠使用。其他傳統建築有德橋驛亭,始建於清光緒年,重建於2011年。德橋驛亭捐建芳名刻於清光緒石碑上,現保存與重建後的伯公管理厝內牆壁上。還有竹橋,始建於1138年。重修於1267年,公元1953年重建為杉僑,1962年修改為兩孔石拱僑,改革開放後擴建為現在的雙向橋。另有古道揭邑至磐西都官道位於揭陽西門外八公里德橋、下市僑、牛仔僑,路面寬1.2米,是灰石沙築成的灰路,中間鋪石板。現是省道335線。德橋渡亭,位於揭陽西門外德橋頭,德橋東側。由灰磚瓦砌成,房內南業牆邊有灰沙打成的石椅,東西各開一門,東門連官道,西門渡口,2012年改建為橋頭伯公管理厝。另一官道在村尾,同樣的灰沙結構,出西門,經河中,棉洋西亭到德橋上南牆。
歷史鄉規民約
清代制定:有“秀才田”和“秀才桌”,德橋盧是遠近聞名的秀才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