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德國在19世紀末期的工業水平已趕上了英國、法國,居於歐洲第一位。德國在上升期不僅要求進一步工業化,而且希望成為工業時代的領袖。為了使德國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抗衡,1907年,德國的企業家、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組成了全國性的組織──德意志製造同盟,目的在提高工業製品質量以達到國際水平。
德意志製造同盟在1908年召開的第一屆年會上,由菲什(Jheoder Fischen)於開幕詞中明確了對機器的承認,並指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業設計師是社會的公僕,而不是許多造型藝術家自認的社會主宰,這些觀點,都使得製造同盟以現代設計奠基者和發起人的姿態樹立起在設計史中的地位。
德意志製造同盟十分注重宣傳工作,常舉行各種展覽,並用實物來傳播他們的主張,還出版了各種刊物和印刷品。在其1912年出版的第一期製造同盟年鑑中,曾介紹了貝倫斯設計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廠房和電器產品。
在1913年的年鑑中,著重介紹福特汽車公司的流水裝配作業線,希望將標準化與批量生產引入工業設計中。1916年,同盟與一個文化組織合作出版了一本設計圖集,推薦諸如茶具、咖啡具、玻璃製品和廚房設備等家用品的設計,其共同特點是功能化和實用化,少有裝飾,
而且價格為一般居民所能承受。這本圖集是製造同盟為制定和推廣設計標準而出版的系列叢書中的第一本。這些宣傳工作不但在德國影響很大,促進了工業設計的發展,而且對歐洲其他國家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些國家先後成立了類似製造同盟的組織,對歐洲工業設計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製造同盟在中立國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展覽。自此以後,逐漸把目光從國外轉向國內,其思想中的“國際主義”因素讓位於”較實際面對經濟狀況“的態度,強調把設計作為改善國家經濟狀況的一種手段。德意志製造聯盟於1934年解散,於1947年重新建立。
同盟主旨
一、藝術、工業、手工業相結合
二、主張通過教育、宣傳提高德國設計藝術的水平,完善藝術、工業設計和手工藝
三、強調同盟走非官方路線,保持同盟作為業界組織的性質,避免政治對設計工作的干擾
四、在德國設計藝術界大力宣傳和主張功能主義,承認並接受現代工業化
五、設計中反對任何形式的裝飾
六、主張標準化下的批量生產,並以此為設計藝術的基本要求
七、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
代表人物
赫爾曼·穆特修斯
對製造同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貢獻的人物是一位在普魯士貿易局工作的官員穆特休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他是一位建築師,1896年被任命為德國駐倫敦大使館的建築專員,一直工作到1903年。
在此期間,他不斷地報告英國建築的情況以及在手工藝及工業設計方面的進展。除此而外,他還對英國的住宅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寫成了三卷本的巨著《英國住宅》,並於他返回德國後不久出版。
穆特休斯為英國的實用主義所震動,特別是在家庭的布置方面。他寫到:“英國住宅最有創造性和決定價值的特點,是它絕對的實用性“。
回國後他被任命為貿易局官員,負責套用藝術的教育,並從事建築和設計工作。作為製造同盟的中堅人物,他由於廣泛的閱歷和政府官員的地位等優勢,對於同盟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他來說,實用藝術(即設計)同時具有藝術、文化和經濟的意義。
新的形式本身並不是一種終結,而是一種“時代內在動力的視覺表現”。它們的目的不僅是改變德國的家庭和住宅,而且直接地影響這一代的特徵。於是形式進入了一般文化領域,其目標是體現國家的統一。
他聲稱:”建立一種國家的美學的手段就是確定一種’標準‘,以形成’一種統一的審美趣味‘。“穆特休斯建議將柏林美術學校、德勒斯登美術學校和不來蘭美術學校都改成建築與工藝美術學校,認識到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並主張“要以合理、客觀、功能第一與毫無裝飾的新觀念來代替傳統的美術觀念”。
彼得·貝倫斯
貝倫斯出生於德國漢堡,早期從事建築設計工作。1904年開始,他便積極參與德意志製造同盟的組織工作,同時,又利用擔任杜塞多夫藝術學院校長的職位從事設計教育的改革。1907年,他受聘於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設計顧問,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築設計,產品設計以及視覺傳達設計,並以統一化,規範化的整體企業形象設計創造了現代企業形象設計(CI設計)的先河。其中,1909年他設計的AEG的透平機製造車間與機械車間,由於造型簡潔,適宜於功能要求而被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築,他為AEG設計的企業標誌,也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誌之一。另外,他運用簡單的幾何形式設計的功能主義風格的電風扇、檯燈、電水壺等電氣產品,也成為製造同盟設計思想的典範事例。貝倫斯的貢獻還在於他所培養的學生中出現了三位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即
貝倫斯十分強調產品設計的重要性。1910年,他在《藝術與技術》雜誌上總吉他的設計觀時說:”我們已經習慣於某些結構的現代形式,但我並不認為數學上的解決就會得到視覺上的滿足”。對於貝倫斯來說,僅有純理性是不夠的,因而需要設計。1922年,他在製造同盟的刊物《造型》中他寫道:“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使生活更為簡樸、更為實際、更為組織化和範圍更加寬廣,只有通過工業,我們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他又指出:“不要認為即使是一位工程師在購買一輛汽車時會把它拆卸開來進行檢查,甚至他也是根據外形來決定購買的,一輛汽車看上去應該像一件生日禮物”。這表明設計的直覺方面對他來說是很關鍵的,反映了他對產品市場效果的關注。
代表作品
貝倫斯為德國電器通用公司設計的AEG廠房及其一系列產品
格羅佩烏斯為同盟設計的行政與辦公大樓、法格斯鞋楦廠房
陶特為科隆大展設計的玻璃宮
紐曼的商業化汽車設計
歷史作用
同盟出版的年鑑向人們展示國際工業技術發展新動態,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創的裝配流水線。年鑑還發表不同觀點的理論文章,讓人們在爭論中求得真理。1914年,同盟內部發生了設計界理論權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設計師威爾德關於標準化問題的論戰,穆特休斯以有力的論證說明:”現代工業設計必須建立在大工業文明的基礎上,而批量生產的機械產品必然要採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此前提下才能談及風格和趣味問題。“這次論戰是現代工業設計史上第一次具有國際影響的論戰,是德國工業同盟所有活動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其活動中斷。但它所確立的設計理論和原則,為德國和世界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