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教師論:創造型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揚棄傳統的“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的基礎上,從“德性論”的視野來研究和定位創造型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並將教師創造教育觀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將教師的實踐活動作為研究的基礎,建構了“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即以善為導向的,以促進學生完整的德性生命和諧、自主、圓融、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創造教育觀。作者借鑑國外現代教育研究成果,總結我國教育改革的經驗,通過與教師訪談、案例分析,具體分析了“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旨在突破與超越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框架,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形成具有實踐特徵的教師教育理論,這對於提高教師素質,豐富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理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德性教師論:創造型教師的專業發展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教育出版社
- 作者:吳安春 朱小蔓
- 出版日期:200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717112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德性教師論:創造型教師的專業發展》:當代德育新理論叢書
作者簡介
吳安春,1962年生,江蘇省徐州市人。2001年7月獲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立攻方向為教師教育、道德心理學、教育哲學等,出版及合作出版論著兩部,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上海教育科研》、《江蘇高教》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有關於教師教育的系統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
圖書目錄
前言
引論從“知識論”到“德性論
——教師創造教育觀之根本性與整體性的轉型
第一章 對“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揚棄
第一節 “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二節 “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的工具理性主義本質及思想基礎
一、工具理性主義本質
二、思想基礎
第三節 “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實踐特徵及流弊
一、施教行為
二、流弊
第二章 向“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拓展
第一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提出的背景
一、當代社會發展和兒童生存發展的籲求?
二、當代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籲求
三、完整性教育的籲求
第二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提出的相關學科背景
一、心理學關於“創造”的研究
二、教育學關於“創造”的研究
三、哲學關於“創造”的研究
第三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研究方法
第三章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理論探源
第一節 西方“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一、西方早期“德性論”哲學創造觀之探源
二、西方近代哲學創造觀與“德性論”哲學創造觀之關聯
三、西方後現代哲學創造觀與“德性論”哲學創造觀之契合
第二節 中國傳統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一、儒家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二、道家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三、佛家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第四章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理論定位
第一節 以往的研究
一、認識上的誤區
二、研究的深淺
第二節 一些必要的界定
一、“德性”、“創造”與“創造力”
二、創造型教師和“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
第三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內涵
一、德性生命發展觀
二、教育本質觀、目的觀、人才觀
三、教育過程觀、內容觀、方法觀
四、教書育人觀、師生觀
第四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基本特徵
一、從知性創造拓展為完整精神生命的創生
二、創造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自我
三、從知識的教授轉向智慧的生成
四、從占有式的師生關係轉向相互創造與提升的師生關係
五、從物性化的創造方式轉向人性化的創造方式
第五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活動范型
第一節 教師的“發現”
一、教會學生髮現
二、教師的發現
第二節 教師的“播種
一、讓學生體驗成功
二、播種生命的種子
第三節 教師的“創設
一、創設教學情境
二、自然到位
三、留出空白
第四節 教師的“化育
一、點撥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滴水總能穿石
第六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教學活動方式
方式一:自然對話的教學
方式二:理解的教學
方式三:闡釋的教學
第七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教養活動方式
方式一:理解暢通
方式二:情感體驗
方式三:反思洞察
第八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第一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發展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內涵及條件
一、教師專業化發展歷程與教師教育模式之更新
二、教師專業發展之內涵
三、教師專業發展之條件
第三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
個案一:無錫市一中特級教師馬岳年訪談
個案二:無錫梅村中學特級教師王菊娣訪談
結語邁向“德性論”的教師教育新理念
主要參考文獻
博士論文評語
引論從“知識論”到“德性論
——教師創造教育觀之根本性與整體性的轉型
第一章 對“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揚棄
第一節 “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二節 “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的工具理性主義本質及思想基礎
一、工具理性主義本質
二、思想基礎
第三節 “知識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實踐特徵及流弊
一、施教行為
二、流弊
第二章 向“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拓展
第一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提出的背景
一、當代社會發展和兒童生存發展的籲求?
二、當代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籲求
三、完整性教育的籲求
第二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提出的相關學科背景
一、心理學關於“創造”的研究
二、教育學關於“創造”的研究
三、哲學關於“創造”的研究
第三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研究方法
第三章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理論探源
第一節 西方“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一、西方早期“德性論”哲學創造觀之探源
二、西方近代哲學創造觀與“德性論”哲學創造觀之關聯
三、西方後現代哲學創造觀與“德性論”哲學創造觀之契合
第二節 中國傳統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一、儒家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二、道家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三、佛家的“德性論”哲學創造觀
第四章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理論定位
第一節 以往的研究
一、認識上的誤區
二、研究的深淺
第二節 一些必要的界定
一、“德性”、“創造”與“創造力”
二、創造型教師和“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
第三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內涵
一、德性生命發展觀
二、教育本質觀、目的觀、人才觀
三、教育過程觀、內容觀、方法觀
四、教書育人觀、師生觀
第四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基本特徵
一、從知性創造拓展為完整精神生命的創生
二、創造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自我
三、從知識的教授轉向智慧的生成
四、從占有式的師生關係轉向相互創造與提升的師生關係
五、從物性化的創造方式轉向人性化的創造方式
第五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活動范型
第一節 教師的“發現”
一、教會學生髮現
二、教師的發現
第二節 教師的“播種
一、讓學生體驗成功
二、播種生命的種子
第三節 教師的“創設
一、創設教學情境
二、自然到位
三、留出空白
第四節 教師的“化育
一、點撥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滴水總能穿石
第六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教學活動方式
方式一:自然對話的教學
方式二:理解的教學
方式三:闡釋的教學
第七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教養活動方式
方式一:理解暢通
方式二:情感體驗
方式三:反思洞察
第八章 “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第一節 “德性論”教師創造教育觀之發展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內涵及條件
一、教師專業化發展歷程與教師教育模式之更新
二、教師專業發展之內涵
三、教師專業發展之條件
第三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
個案一:無錫市一中特級教師馬岳年訪談
個案二:無錫梅村中學特級教師王菊娣訪談
結語邁向“德性論”的教師教育新理念
主要參考文獻
博士論文評語
文摘
跨世紀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呼喚創造型人才和創造型教師的湧現,教師教育也更加重視創造型教師的培養。但創造型教師絕不是僅僅掌握了某些技能、技巧的教師,更重要的是具有正確、合理的,符合時代特徵的教育觀念的教師。所以,創造教育觀念的轉型和發展是創造型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而創造型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在完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並表現出來的,因而,從創造型教師與完整的教育實踐之間耦合統一的內在關係之角度來考察其教育觀,超越“知識論”創造教育觀的局限性,向“德性論”創造教育觀轉變,實現創造教育觀念的根本性與整體性轉軌,是當代創造型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我國的教師深受“知識論”哲學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教師中盛行著一種主張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教育,主張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教師創造教育觀,它深刻地影響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促進了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認知性素質的發展,對教師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由於它以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性素質為唯一的目的,而這種思維方式紮根於教師的教育觀念及日常的行為方式中,致使教師成為“知識”加“技能”型的教書匠和訓練者並深受其桎梏,不得解脫。
我國的教師深受“知識論”哲學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教師中盛行著一種主張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教育,主張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教師創造教育觀,它深刻地影響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促進了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認知性素質的發展,對教師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由於它以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性素質為唯一的目的,而這種思維方式紮根於教師的教育觀念及日常的行為方式中,致使教師成為“知識”加“技能”型的教書匠和訓練者並深受其桎梏,不得解脫。
序言
凝結著我們這個學術群體集體智慧和生命感動的《當代德育新理論叢書》,終於面世了。我為之感到由衷的欣慰。這是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科多年來重視道德教育理論建設、鐘情於道德教育研究的情結使然。
這是一套關於道德教育基本理論的叢書,是“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道德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本叢書主要以建構和闡發新的道德教育理念為基本內容。那么,什麼是道德教育基本理論呢?我以為,基本理論研究主要是對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學術領域中那些根基性的、具有永恆價值的基礎問題的研究。雖然它的一些主題相對穩定,但卻可以常思常新,具有恆久的討論價值。道德教育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它也有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但道德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難度更大,因為它要透析人性本身,又與時代的變化息息相關。人性研究本身既是一個永恆的,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是一種動態的複雜性存在。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題就是討論人性向善,是引導社會向善,引導個體人凝聚成一個有秩序、有效率、有整體精神風貌的社會集群。人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引導個體人提升其精神境界,體認向善的方向和方式,展現人性的美好品質。而個體的人性、生命性,與社會的整體風貌之間存在著一種人文關係。對這種人文關係的研究,既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性、深層次問題,也是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所要研究的基本命題。可以說,道德教育研究的人文l主題,恰恰是人作為宇宙生靈所面臨的基本問題。
這是一套關於道德教育基本理論的叢書,是“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道德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本叢書主要以建構和闡發新的道德教育理念為基本內容。那么,什麼是道德教育基本理論呢?我以為,基本理論研究主要是對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學術領域中那些根基性的、具有永恆價值的基礎問題的研究。雖然它的一些主題相對穩定,但卻可以常思常新,具有恆久的討論價值。道德教育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它也有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但道德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難度更大,因為它要透析人性本身,又與時代的變化息息相關。人性研究本身既是一個永恆的,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是一種動態的複雜性存在。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題就是討論人性向善,是引導社會向善,引導個體人凝聚成一個有秩序、有效率、有整體精神風貌的社會集群。人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引導個體人提升其精神境界,體認向善的方向和方式,展現人性的美好品質。而個體的人性、生命性,與社會的整體風貌之間存在著一種人文關係。對這種人文關係的研究,既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性、深層次問題,也是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所要研究的基本命題。可以說,道德教育研究的人文l主題,恰恰是人作為宇宙生靈所面臨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