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PZKPFW-I型坦克

德國PZKPFW-I型坦克

國PzKpfw.1號坦克是德國1號坦克裝甲戰車,是為未來的裝甲師訓練人員而開發的,儘管1號坦克不是一個有效的戰鬥坦克,但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坦克,到戰爭結束時大量的裝甲兵都是通過它訓練的,不少裝甲兵都是駕駛它第一次參加戰鬥。但由於1號坦克的多種缺點,它很快在戰爭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訓練和改裝成其他車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PzKpfw.1號坦克
  • 國家:德國
  • 屬性:坦克
  • 用途:戰爭
開發,實戰,型號,改型,

開發

1931年,德軍中的一些將領如海因里希古德里安等,意識到建立裝甲部隊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種輕型坦克來培訓將來的裝甲師作戰人員。因此,在1932年德軍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種輕型坦克(5噸)的規格說明。設計者的主要經驗來源於早期的一些“秘密”項目和與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計畫。
1933年,開始發展一種4——7噸的裝甲車輛,為了不違反凡爾塞和約,計畫被偽裝為一種農用拖拉機的設計。通過競爭,Krupp公司的設計(LKA1)被選中。該設計源於英國的MK.IV小型坦克底盤,德國在1932年從蘇聯秘密的得到了兩輛該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國與蘇聯在蘇聯的卡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發展裝甲車輛。蘇聯在1929年從英國購買了兩輛MK.IV坦克,並以其為基礎發展了T-27坦克。Krupp的設計又做了適當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產了五輛LaS底盤用於測試。隨後,為其安裝了炮塔。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德國埃森(Essen)和克虜伯(Krupp)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PzkpfwIModelA。改進後的ModelB型推出後,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至1935年10月,三個裝備1號坦克的德軍裝甲師組建完畢。一號坦克是一種小型的雙人坦克,即使以當時的觀點去評價,它也無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設計原則。車身裝甲極薄,且有許多開口,縫隙和接合處,使得這種坦克很不經打。引擎的馬力也不足且又採用連桿式減震系統,這又使得該型坦克的機動型不甚了了。由於車身尺寸被儘可能地縮小,使得乘員待在裡面很不舒服。駕駛員由車旁邊的艙門爬進去,而車長則從炮塔上方進入。由於在艙蓋合上的情況下,車長的視野非常糟,故車長通常都要將半個身體完全暴露在外面,這是極其危險的。不過,大多數的一號B型坦克已用無線電聯絡,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當時許多國家的坦克之間都靠手勢和旗語聯絡,甚至連在衛國戰爭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隊都是如此)。
在1934年2月的進一步測試中,改進了LKA1(LaS)的設計,命名為PzKpfwIAusfA,在4月投入了生產,並生產了15輛,古德里安向XTL展示了這些坦克。1934年,一輛PzKpfwIAusfA的樣車賣給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購買了幾輛用於訓練。也有少量出口到芬蘭。該坦克也裝備了克羅地亞軍隊。

實戰

1號坦克首次在實戰中登場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大約100輛(AusfA/B)型坦克隨“禿鷹軍團”和佛朗戈的軍隊作戰。但實戰中發現它遠非T-26和BT-5的對手。部分坦克被繳獲,並改裝了法國25mm火炮。在西班牙內戰期間,1號坦克都裝備的20mmBreda火炮,德軍最高統帥部利用西班牙內戰的機會測試它們的新武器和閃電戰術。1號坦克經實戰證明,它的裝甲太薄,僅能防護一些輕武器,它裝備的雙管機槍也威力不足,無法與步兵部隊對抗,在戰鬥中它幾乎沒有什麼作用。
1號坦克廣泛的在波蘭、西歐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號增加了過濾器,裝備了改進的通風系統。非洲軍團的第5輕裝甲師把少量的I號坦克改裝為了噴火坦克,裝備攜帶型步兵火焰噴射器和機槍。
1號坦克是作為裝甲師的輕型訓練坦克並沒有打算運用於實戰,但實際上它一直被用於一些小規模戰鬥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1號坦克退出一線部隊,轉入警察部隊和反游擊部隊。沒有炮塔的1號坦克被用於NSKK部隊的訓練,1號坦克的炮塔用於了大西洋防線等的防禦工事,1號坦克為德國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的經驗以設計以後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儘管1號坦克不是一個有效的戰鬥坦克,但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坦克,到戰爭結束時大量的裝甲兵都是通過它訓練的,不少裝甲兵都是駕駛它第一次參加戰鬥。

型號

A型:最初是由克虜伯Krupp公司生產了135輛,並在1934年1月追加生產了450輛。該型戰車設定了一個位於車體右側的機關炮塔,可由車手以手動方式進行旋轉;左側是駕駛座,駕駛員由左側的艙門進出。此外,在車身及炮塔上設有5-6個觀察視窗給予乘員觀察需要。
1935年7月,德軍得到了約475輛A型戰車。裝甲兵之父-海因茲.古德里安就利用這些輕型戰車搞出一個新兵種-裝甲兵,還舉辦了一場由裝甲部隊為主導的演習,演習的成功終於說服了希特勒及當時的那些保守高層。
一號的武器裝備只有2挺7.92mmMG13機槍和2250發子彈。加上他薄薄的裝甲,引擎過熱,動力不足,各種缺點在西班牙內戰中暴露無遺,可以算是攻也攻不出去,守也守不住。不過事物都有兩面性,A型還是為以後德國的裝甲車發展帶來了很多經驗。
B型:在A型量產過程中,100匹馬力的新引擎研發成功。這種引擎是有Maybach工廠製造的,採用水冷方式(A型採用的是克虜伯KrUPP的氣冷式引擎)。德國納粹當局要求立刻改裝現有的A型,於是這種改造後比A型長出0.4m的機車被定為一號B型。從1935年8月到1937年6月,一共生產了675輛。B型戰車整體和A型一致,但在底盤的左右兩側都增加了一個支輪和承載輪,並重新設計了引擎上部的散熱裝置以及水冷式引擎散熱,裝備方面還是兩挺7.92mmMG13機槍,但速度和機動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B型戰車從1935年開始服役,到1941年的下半年開始除役。幾乎所有的德國裝甲部隊都有其的影子,而部分B型還改造成了PanzerjagerI反坦克自走炮及指揮車。
C型:1937年,Krauss-Maffei公司受德國兵器局要求,研發一種更快速的偵查戰車。於是他們在一號戰車的基礎上,開發了全新的底盤,而車體的上部結構和炮塔則由D.Benz工廠研發生產。在對第一輛原型車(0型)進行了一連串的測試後,針對承載輪,履帶和引擎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至1941年10月,一共生產了40輛。
C型採用了150匹馬力的MaybachHL45P型引擎,時速可以達到79公里,而炮塔上的車長指揮塔(cupola)的設計與二號戰車相同。其武裝還是顯得比較弱,只有一挺7.92mmEW141高射速機槍(戰鬥機使用的制式)和一挺7.92mmNG34機槍,乘員也只有2名。
C型坦克最初是計畫設計稱一種適合空降行動的輕型偵察車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求提高車輛的裝甲和行駛速度,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其行走系統進行了完全的改進和最佳化,使用了交錯懸掛扭矩系統(Schachtellaufwerk),這種系統後來使用在了德國的重型坦克上,其缺點是容易在內外側的路輪中容易被泥堵塞住。此外其觀測是由安裝在炮塔頂部上一個小觀測塔四周的八具潛望鏡的功勞。駕駛員也有兩個觀察縫來確保視野:一個位於上層結構的前裝甲上,另一個位於上層結構左側駕駛員位置旁邊。經過改裝的1號C型預期使用Me321型“巨人”(Giants)來進行空降。但是在實際中去沒有使用過,導致德國空降部隊一直面臨火力不足的威脅,在克里特戰役中由此遭到了極大的損失。
1943年3月,兩輛C型被送到了東線戰場,進行實戰測試,剩下的38輛1號C型坦克是被交給了第58裝甲軍的預備隊,1944年在諾曼第被全部摧毀。
F型:1號戰車F型是非常有趣的一款戰車,它游離於其他1號戰車之外,非常的特別。這種戰車的設計思路是將其設計成為一種重型步兵戰車,和德軍提倡的閃電戰風格截然不同,倒是有點象英國人的風格。也許是在波蘭戰役中一號戰車的表現差強人意,但是新型後繼戰車又暫時無法登場。面對即將開始的法國戰役,德國軍方便要求製造商在一號戰車的基礎上改進其裝甲先生產使用起來。1939年12月22日,德國兵器局要求克勞斯-瑪菲(Krauss-Maffei)公司開始設計這款支援步兵作戰的戰車,其裝甲必須大幅強化。於是,編號VK1801的一號F型戰車誕生了。
這種戰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裝甲厚度,80毫米的前裝甲厚度,不光超過了其他一號戰車,就連三號戰車也甘拜下風。在當時,80mm厚的裝甲幾乎可以抵擋盟軍人的任何型號的反坦克炮。其重量達到了空前的21噸,超過了三號戰車的20.3噸重量。F型戰車採用和C型同樣的交錯式承載輪設計,上層裝有一個手動迴轉式炮塔,炮塔頂部沒有車長專用的小觀測塔,但裝有五個不同方向的觀察用潛望鏡,另外還增加了一具雙眼望遠鏡提供車長操作兩挺德國MG34機槍使用。駕駛員位置在車體左側,他有上層結構前部的一個觀測窗提供前方視野,這種觀測窗後來還被套用到德國虎式坦克,所以F型被戲稱為“迷你虎”。在前面觀測視窗關閉的情況下,駕駛員還可以使用位於上層結構頂部左側的潛望鏡。車體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圓形艙蓋,駕駛員主要從左側艙口進入。通常這兩個圓形艙蓋上都有十字的德軍標誌。
F型的引擎和C型一樣,但由於車身過重,所以最高的時速也只有25公里每小時。在1942年4月到1943年1月期間,由戴姆勒-賓士公司和克勞斯-瑪菲一共生產了30輛F型。在1942年5月,5輛F型坦克被交付給第66特別裝甲營第1連使用。最初是計畫用於入侵克里特島(赫拉克勒斯行動),但後來這支部隊被派去蘇聯的列寧格勒附近。在蘇聯,第66特別裝甲營第1連歸屬於第12裝甲師第29裝甲團指揮。直到1943年7月他們在這裡還保留了少數的幾輛F型坦克。同年5月有5輛F型坦克交付給了駐紮在維也納的第2警察裝甲連(新成立的)。後來被調往東線。所有的坦克在1944年4月都損失殆盡。同樣在1943年5月2輛C型和8輛F型坦克是交付給第1裝甲師第1裝甲團,一直到年底在俄國南斯拉夫希臘都服役過。C/D/F型坦克從來就沒有大規模生產過。

改型

由於1號坦克的多種缺點,它很快在戰爭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訓練和改裝成其他車型。較為成功的改裝車型是一種1式指揮車。曾經有約200輛1號坦克被裝上一門47mm反坦克炮,成為型自行反坦克炮。還有機少數的被裝上了一們150mm的大口徑榴彈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裝成裝甲指揮車就隨機當彈藥搬運車使用。事實證明,用1號坦克改裝成的車輛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從1938年末起,認識到1號坦克作為主戰坦克以沒有多少發展的潛力,開始改變發展方向為一種快速的偵察坦克和輕型步兵坦克。新發展的AusfC和AusfF幾乎是全新的設計除了採用了少量的AusfB的部件外。AusfC(nAVK601)從1942年末到1943年初僅生產了40(46)輛。AusfD(nAVK602)是AusfC的改進型,生產數量也很有限。AusfF(nAVK1801)從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僅生產了30輛。1943年中,少量的AusfC和AusfF隨第1和第2裝甲師在東部前線進行了實戰測試,後來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諾曼第,大部分1號坦克損失已盡。AusfC/D/F沒有大規模生產。
在1939/40年,100輛AusfA/B型的1號坦克被改裝為載彈車。它們主要裝備工程兵部隊,參加了西線的閃擊戰,部分也參加了在蘇聯的戰鬥。基於1號坦克的變形車有裝備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I(Sd.Kfz.101),生產了24輛,裝備第614高炮營的三個炮兵連,每連8輛,在1943年1月的史達林格勒全部損失了。同FlakpanzerI一樣,還有裝備了15mmMG151/15重機槍的變形車,在1943年的東線曾繳獲到該型車。
由Krupp用PanzerIAusfB(僅有6輛AusfA)改裝了一種輕型指揮坦克。從1935年到1937年,共生產了190輛。基於AusfB有兩種型號。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後,一些被改裝為戰場救護車(Sd.Kfz.265),它們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服役。這種指揮坦克一直服役到1941/42年,之後被其他的指揮坦克取代,少量出口到匈牙利。
1號坦克還有一種裝備150mmslG33L/11.4重型火炮的變形車(SturmpanzerIBison),採用AusfB的底盤。乘員僅由前部一個大的護盾保護,上方和後面都沒有裝甲。僅在1940年2月由Alkett改裝了38輛,參加過法國、巴爾幹和蘇聯戰場的戰鬥。這是當時第一種自行火炮。
1號還有改裝為裝備47mm火炮的變形車(PanzerjagerI),乘員三人,基於AusfB底盤,僅有一個前護盾。從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裝了202輛。有兩種版本,由護盾的塊數區別,Skoda生產的有7塊護盾,而由Alkett生產的只有五塊。少量是裝備的37mm炮。事實證明這種變形車效果差,由於火力不行很快被淘汰。曾在法國、北非和蘇聯服役。它是當時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火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