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奧地利和德國都是以
德意志人為主體永辣捉的國家。早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兩國出於不同的目的,都有合併的意圖。一戰後的《
凡爾賽和約》明確規定嚴禁德奧合併。20世紀20年代,德國處於戰後恢復時期,主客觀條件都不允許實現德奧合併。1933年
納粹黨奪取政權後,德奧合併再次成為嚴重的國際問題。奧地利共和國地處歐洲心臟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
阿道夫·希特勒獵取的第一個對象。早在1933年德國間諜就在奧地利活動。希特勒最初企圖採用扶植奧地利納粹黨人的辦法,利用他們在奧地利內部進行顛覆活動,以實現德奧合併。1934年7月25日,一群奧地利納粹分子突然闖入
維也納總理府,槍殺
奧地利總理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另外一些納粹分子占領了廣播電台,並宣布林特倫為總理。政變最終遭到鎮壓,未獲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不得不否認與叛亂陰謀有任何關係,暫時收斂起來,等待時機再次實行吞併奧地利的計畫。
自1934年以來,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就試圖阻止國家社會黨人(即
納粹主義者)掌權,但是1936年他的保護傘
貝尼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聯合,許士尼格的統治便開始動駝蘭煮嘗搖。
德奧協定
1936年下半年的國際形勢,對德國十分有利。1936年3月,德國重新占領
萊茵非軍事區,公然違反
凡爾賽條約和
洛迦諾公約,也未受到英、法的干涉。鑒於上述種種情況,新任總理
庫爾特·馮·許士尼格只得盡力避免德國的干涉,使希特勒容忍現狀。1936年7月11日,許士尼格同德國駐奧公使
弗朗茨·馮·巴本簽訂了一項秘密協定和一份供公開發表的公報。在公報中,德國政府表示:“享端蒸承認奧地利聯邦的全部主權”;雙方互不干涉內政,包括奧地利民族問題在內;奧地利承認自己是一個德意志國家。但秘密協定則要求奧地利按照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來執行自己的外交活動;實行政治性大赦,實即大赦奧地利納粹黨政治犯;任命“奧地利的民族反對派”分擔政務。通過體烏催院
德奧協定,德國基本上控制了奧地利的內政和外交。
最後決策
1937年,希特勒認為徹底解決奧地利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11月5日,他召集作戰部長、外交部長和三軍總司令,舉行了一次重要的秘密會戀凶循議。這次會議由希特勒的軍事副官
霍斯巴赫上校擔任記錄,會後整理出一份備忘錄,通稱為《
霍斯巴赫備忘錄》。根據備忘錄的記載,希特勒認為德國的前途完全決定於如何解決生存空間的需要。解決生存空間,首先要向歐洲發展,付拔民而不是到海外去尋找殖民地。德國的第一個目標應是奪取
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這就不能不動用武力。希特勒估計,英國面臨重重困難,不會參與對德戰爭,而沒有英國的支持,法國也不可能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總之,希特勒已下定決心要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綏靖政策
德國如果實現吞併奧地利的計畫,實力勢必大大增加,這對法國的安全將構成很大的威脅。但是,30年代的法國左右兩派的鬥爭異常激烈,政局不穩,內閣更迭頻繁,存在只一個月的有好幾屆,因此再也無力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無可奈何地走上
綏靖的道路。1937年11月8日,法國財政部長博內(後改任外交部長)對路經巴黎的德國駐奧大使巴本說:法國對1936年7月《德奧協定》簽訂後兩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聯繫沒有任何異議,並同意
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意志少數民族應享有廣泛自治。隨後,
法國總理卡米耶·肖當又會見了巴本,說他自己“並不反對德國通過演化手段明顯地擴大它在奧地利的勢力”。
英國一直謀求全面解決與德國的矛盾,在“總解決”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都是討價還價的籌碼。1937年11月19日,英國樞密大臣
哈利法克斯伯爵在
貝希特斯加登拜會希特勒,明確表示“凡爾賽強制條約的錯誤必須加以糾正”,歐洲秩序的變更問題,亦即但澤、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問題,遲早定會發生,英國所關心的只是“這些變更必須通過
和平演變來實現”。
1938年2月,
英國首相阿瑟·尼維爾·張伯倫宣稱,當德國占領奧地利時,奧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國的援助。美國駐法大使W.C.布利特通知德國,華盛頓方面“完全理解”德國改變歐洲版圖的計畫。法國政府也表示無意干涉奧地利事務。
事件過程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約見許士尼格,要他簽署一份奧地利完全聽命於德國的議定書,並命令他在三天之內答覆,否則要堡慨進軍奧地利。奧地利被迫作出了以下讓步:釋放納粹罪犯,任命奧地利納粹分子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為內務部長兼保全部長,掌握警察權。但希特勒還不滿意。
許士尼格從英法那裡得不到支持,無可奈何地準備在3月13日讓全體公民投票決定國家的前途。希特勒與奧地利的納粹內政部長賽斯-英夸特取得了聯繫,命令他取消公民投票。許士尼格企圖採取對策,但是當他聽說德國軍隊已經入境,只好作罷。3月11日,許士尼格下台,賽斯-英夸特上台組閣。3月12日,納粹黨徒大肆宣揚“奧政府被共產黨暴徒包圍”,偽造奧政府請德出兵鎮壓騷亂的“緊急請求”,接著,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
13日,德奧簽署《關於奧地利和德國重新統一法》,德國正式吞併了奧地利,奧地利成為德國的東方省。奧地利的七百多萬人民成為希特勒統治的臣民,為希特勒發動大戰增加了兵源。
3月14日,希特勒從他的臨時司令部所在地
林茨來到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40輛坦克在前面開路,坐滿軍官的警車作後衛,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各地的納粹分子的歡迎,而過去就是他曾經保證過奧地利的邊界是不可侵犯的。在路上大部分時間裡,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車上,身著棕色的突擊隊員軍服向狂熱的支持者們幾乎是歇斯底里地揮手致意。他的支持者們許多人揮舞著飾以納粹標誌的旗幟。一些納粹分子把這個標誌縫在
奧地利國旗上。
“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維也納宣稱:“也是所有其他德國人的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希特勒已經簽署了由他擔任德國和奧地利軍隊總司令的法令,所有奧地利士兵必須發誓效忠於這個納粹頭子,這個領導著7000多萬人的元首。這天晚上,許士尼格和他的幾千名支持者都已被逮捕。
事件影響
對希特勒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為,西方列強僅僅表示抗議。不久,英、法、美等國又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分別把駐奧使館改為駐維也納領事館。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增強了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戰略地位,更加肆無忌憚地實現它的侵略和戰爭計畫。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
莫斯科會議宣布德國吞併奧地利無效,決定恢復奧的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奧地利。1955年5月四國同奧簽訂《
奧地利國家條約》,奧地利重新贏得主權國地位。
英國一直謀求全面解決與德國的矛盾,在“總解決”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都是討價還價的籌碼。1937年11月19日,英國樞密大臣
哈利法克斯伯爵在
貝希特斯加登拜會希特勒,明確表示“凡爾賽強制條約的錯誤必須加以糾正”,歐洲秩序的變更問題,亦即但澤、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問題,遲早定會發生,英國所關心的只是“這些變更必須通過
和平演變來實現”。
1938年2月,
英國首相阿瑟·尼維爾·張伯倫宣稱,當德國占領奧地利時,奧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國的援助。美國駐法大使W.C.布利特通知德國,華盛頓方面“完全理解”德國改變歐洲版圖的計畫。法國政府也表示無意干涉奧地利事務。
事件過程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約見許士尼格,要他簽署一份奧地利完全聽命於德國的議定書,並命令他在三天之內答覆,否則要進軍奧地利。奧地利被迫作出了以下讓步:釋放納粹罪犯,任命奧地利納粹分子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為內務部長兼保全部長,掌握警察權。但希特勒還不滿意。
許士尼格從英法那裡得不到支持,無可奈何地準備在3月13日讓全體公民投票決定國家的前途。希特勒與奧地利的納粹內政部長賽斯-英夸特取得了聯繫,命令他取消公民投票。許士尼格企圖採取對策,但是當他聽說德國軍隊已經入境,只好作罷。3月11日,許士尼格下台,賽斯-英夸特上台組閣。3月12日,納粹黨徒大肆宣揚“奧政府被共產黨暴徒包圍”,偽造奧政府請德出兵鎮壓騷亂的“緊急請求”,接著,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
13日,德奧簽署《關於奧地利和德國重新統一法》,德國正式吞併了奧地利,奧地利成為德國的東方省。奧地利的七百多萬人民成為希特勒統治的臣民,為希特勒發動大戰增加了兵源。
3月14日,希特勒從他的臨時司令部所在地
林茨來到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40輛坦克在前面開路,坐滿軍官的警車作後衛,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各地的納粹分子的歡迎,而過去就是他曾經保證過奧地利的邊界是不可侵犯的。在路上大部分時間裡,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車上,身著棕色的突擊隊員軍服向狂熱的支持者們幾乎是歇斯底里地揮手致意。他的支持者們許多人揮舞著飾以納粹標誌的旗幟。一些納粹分子把這個標誌縫在
奧地利國旗上。
“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維也納宣稱:“也是所有其他德國人的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希特勒已經簽署了由他擔任德國和奧地利軍隊總司令的法令,所有奧地利士兵必須發誓效忠於這個納粹頭子,這個領導著7000多萬人的元首。這天晚上,許士尼格和他的幾千名支持者都已被逮捕。
事件影響
對希特勒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為,西方列強僅僅表示抗議。不久,英、法、美等國又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分別把駐奧使館改為駐維也納領事館。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增強了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戰略地位,更加肆無忌憚地實現它的侵略和戰爭計畫。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
莫斯科會議宣布德國吞併奧地利無效,決定恢復奧的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奧地利。1955年5月四國同奧簽訂《
奧地利國家條約》,奧地利重新贏得主權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