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厚鎮中心學校

德厚鎮中心學校

該學校在縣、鄉黨委政府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職教育。現所轄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國小校14所,教學點8個。共有教職工336人,國中在校生1866人,國小在校生3991人。國小、國中教職工學歷達標率為100%;學校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全部使用國家免費教科書。寄宿學生2549人,全部享受貧困生寄宿制生活補助。少數民族學生5084人,占全校總人數86.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厚鎮中心學校
  • 位於:文山縣西北部
  • 國土面積:305.51平方公里
  • 村民小組:143個
歷史沿革,學校榮譽,

歷史沿革

德厚鎮位於文山縣西北部,距文山縣城52公里。國土面積305.51平方公里。全鎮轄14個村委會,96個自然村,143個村民小組。2009年末全鎮總人口36484人,有漢、壯、苗、彝、回、傣6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74%。文山縣德厚中心學校創建於1913年(即民國二年),創辦人是同盟會員岳昌候同志,校址設在德厚下寨武廟,學生僅有50餘人。
1917年(民國六年),由本地省參議員陳子鑒接替;共有男生62人,女生32人;學校推行優秀學生獎學制,鼓勵學生到外地深造。
1926年(民國十五年),民眾公推段加谷同志為校長,校址遷入文山州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地下寨國小,並聘請省農校學友李國棟同志來任教,此時李國棟同志已是中共地下黨員,他以教書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32年,因國民黨實行清黨,李國棟同志被迫返回原籍蒙自縣何家寨。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朱翠翁的遺孀將住宅潘園子送給學校,正式改為德厚國小。從成立到解放前夕,共培養11個班,283人。
1950年,學校認真貫徹“教育為生產服務”的方針,有了較大發展,更名為德厚中心學校。1958年,國小附辦國中班,經歷了“四清和文革”運動,1971年各校附設國中併入德厚,每年年招生近百名。
1986年為發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又在文山第一個黨支部舊址首辦寄宿學校,主要招收邊遠山區民族學生,在全縣四十個寄宿制學校中,無論辦學、管理、校改經驗等都居前列,1987年12月,州教育局在德厚召開了全州教育現場會,觀摩了公開課和文藝表演活動,並得到了參會者的好評。
從1986年以來,全鎮國小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德厚中學從中心校分離出來獨立辦學,本著追求管理精,質量高,學生優的辦學目標,德厚中學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全縣農村中學前列。2003年根據教育體制改革,德厚中心學校與德厚中學合併為文山縣德厚中心學校。

學校榮譽

近三年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全面落實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總支出、中央及省政府財政撥款分別實現了逐年增長。實施績效工資以來,我校根據上級檔案精神,結合實際,科學設崗,制定了考核辦法和聘任辦法,學校與教職工雙向選擇,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了重實績、重貢獻的分配機制,極大地提高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三年多來,中國小校集體累計獲縣級表彰15次、州級1次;個人獲州級表彰45人次,縣級72人次。學校本著“先成人,後成才”的育人理念,為上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榮獲了縣級“文明學校”、州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德厚鎮中心學校 教學樓德厚鎮中心學校 教學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