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先樓
- 地理位置: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南嶺鎮瑞邱村
- 始建時間:清末
- 用地面積:3000平方米
- 特點:各色花鳥、人物雕刻,保存完好
- 地位:是紫金縣客家民居建築代表之一
- 所獲稱號:紫金縣首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情況,武文聳秀,
詳細情況
走過一座橫跨小溪之上的小拱橋,穿過一條由綠葉與紅花編織而成的“通道”,印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依山傍水而建的客家圍屋。它的美,讓每位去過的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 它,就是紫金南嶺有名的客家圍屋——德先樓。德先樓,位於紫金縣南嶺鎮高新村。從遠處望去,這座建造獨特的圍屋宛如古堡。它與其他有名的客家圍屋一樣,背依青山。不一樣的是,德先樓屋前沒有水塘,有的是從家門前流過的一條清澈的小溪。
走過小橋,經過一段兩旁護牆用青磚砌成的石階路,德先樓就在眼前了。走進德先樓。院子裡或房間裡比我們想像中要乾淨整潔,所有牆體都是用花崗石條、青磚瓦、木質結構而成,整個屋子依山傍水,正門坐南向北,側門分向東西,不僅陽光充足,視野寬廣,而且站在正門前的廊道,能感受到清涼的山風拂面而來,夏日從外進來的人暑氣一下子就消散了。這裡也是這次文化行我們見過的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圍屋。
德先樓分上下兩座,上座為三進式的四合院,下座是一進式客家圍龍屋。上下座均設有通道,上下相通,左右相通,全屋相通。它的院落平房有3層,大小廳堂13個,天井7口,上下棟共有122間房,主要通道4個門(不包含內院通道及門),大小廳堂7個,廳堂錯落,井然有序。院落四角還聳立著高高的角樓,分別有7層和5層,角樓上密布著用來通風和防禦的槍眼。由於房子構造巧妙,德先樓不但廳堂採光良好,空氣清新流動,而且冬暖夏涼。
德先樓的正門坐南向北,側門分向東西。從側門進去,站在正門前的廊道,清涼的山風就拂面而來,夏
日的暑氣一下子消散了。鐘老說,因為構造巧妙,德先樓不但廳堂採光良好,空氣清新流動,而且冬暖夏涼。它的院落平房有3層,大小廳堂13間,天井7個,上下棟共有122間房,廳堂錯落,井然有序。院落四角聳立著高高的角樓,分別有7層和5層,角樓上密布著用來通風和防禦的槍眼。
從正門進去,是高大的懷濟堂,一個巨大的“福”字就在正對門的牆壁上。廳內掛著書畫,充滿古代書香的氣息。令人驚嘆的是,廳門和其上的樓牌雕著各色的花鳥、建築和人物,就如一幅藝術畫卷,精美又內涵豐富。德先樓的房屋布局十分巧妙,樓房上下左右穿插,互相連通,尤其是探訪三層以上的樓房,就像是在迷宮裡穿梭,很難分辨是進還是出,只覺處處有值得品味的窗花、雕欄,移步即景異,讓人流連難捨。另外,樓內還隨處可以看到像萌芽一樣的小視窗,這是用來通風和防盜防槍的槍眼設施。
據說,德先樓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至解放時仍未全面竣工。建造者是當時本邑首富鐘濟懷。鐘濟懷勞苦出身但聰敏過人,因善於經營而聚集了大量財富,於是選址修建德先樓。其時,這裡是一片石嶺,沒有一寸土地是平整的,要建房子就必須鑿山填河,工程巨大。但是精於風水學的鐘濟懷認為這裡依靠著全縣最高峰武頓山、文筆峰,文武聳秀,大屋兩側又有溪流,左右逢源,是天然的風水寶地。修建初,溪水泛濫沖毀房基,鐘濟懷就挖溝改造河道。因為當時社會混亂,修建時常中斷,鐘濟懷每次間歇兩三年後又融資續建。到建成時,上下落差有10多米的山坡地都被填平了。
正是因為修建者的智慧和毅力,德先樓才最終驚艷地聳立在這世外桃源之地。
武文聳秀
在德先樓的斗門,有一個橫批:武文聳秀。在紫金縣南嶺鎮德先樓的背後,有兩座山峰,一名文筆峰,一名武頓山。當地老人講,重陽前後,很多人都去登山,甚至有人夜裡在武頓山宿營,為的是早上看日出,好像是東海日出一樣,四點多就能看到。而德先樓背後正好左武右文二山護佑,在門前是兩條河,意為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