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德祐二年歲旦二首
- 創作年代: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鄭思肖
題解,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題解
這兩首詩寫在元兵侵陷蘇州的第二年,那時作者正在蘇州。德佑是宋恭帝的年號,做詩時恭帝還在臨安(同年臨安淪陷,南宋滅亡)。他在這兩首詩中抒寫了國土淪陷後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為國盡責的慚恨,表現了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和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國土淪陷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一介文弱書生,何以報國?“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並非只是徒喚奈何之嘆,也並不僅僅只是無力報國的慚愧和遺憾。他以他手中的筆,抒寫他的情感、信念和氣節,為未來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作品原文
其一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其二
有懷長不釋, 一語一酸辛。
此地暫胡馬, 終身只宋民。
讀書成底事, 報國是何人?
恥見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其一
(1)空淚垂:白白地落淚。
(2)下泉詩:《詩經·曹風》中的一篇。《下泉》一詩描寫了曹國諸侯共公時政治混亂,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個聖明的君主來治理國家。這裡借用了原作的詩意,表達了作者自己希望有個賢明的君主,能順應人民的意志,收復失地,統一全國,把國家治理好。
(3)日近:《世說新語·夙惠》載:“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訊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度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日,代指皇帝。
(4)天高問豈知:化用杜甫詩句“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天,亦代指皇帝。
其二
(1)此地:指蘇州。胡馬,指元兵。
(2)底事:什麼事。
(3)干戈:古代常用的兩種兵器,此指戰爭。
(4)荒城:指經過兵燹後的蘇州。
白話譯文
其一
赤手空拳,難酬報國雄心;
遇見朋友,只能流流眼淚。
日思夜想,一心恢復中國;
弱肉強食,古今不免同慨。
天顏不遠,還能盼望得見;
蒼蒼者天,可能預見未來?
朝朝暮暮向南膜拜禱告,
但願重見大宋旌旗回來。
其二
有樁心事久久未能忘懷;
一提起來,就要心酸淚零。
胡人雖然暫時占領此地,
我到死了還是宋朝臣民。
讀書半世,有甚功名成就?
世亂如此,報國竟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