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
苔絲出生於一個貧苦小販的家庭,他的父親約翰·德比有一天被人告知是古代貴族德伯的後代,他便得意忘形起來。約翰和他的老婆決定讓女兒到一個富老太婆家去攀親戚,以期在經濟上得到幫助。
苔絲去了以後被老太婆的兒子亞雷誘姦,她懷孕回家,孩子一生下即夭折。過了幾年,苔絲離家來到陶勃賽乳牛場乾擠奶的活兒,在這裡他與牧師的兒子安吉爾·克萊戀愛並訂婚。苔絲對文質彬彬、頗有知識的克萊十分崇拜和熱愛,幾次想把自己曾被亞雷姦污的事告訴他,但都因種種緣故而沒有辦到。結婚前數日她曾寫了一封長信將往事告知克萊,她把信從房門下邊塞進克萊的屋子卻塞到了地毯下面。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這一不幸事件向丈夫坦白,但是克萊沒能原諒她。這以後他們兩人分居,克萊去巴西發展他的事業,苔絲仍在一些農場打工餬口。命運卻讓她再次與已經披上牧師黑袍的亞雷·德伯相遇。亞雷對苔絲的情慾頓時擊敗了他那沒有根基的宗教信仰,他糾纏苔絲,不得到她決不罷休。這時候苔絲的父親病故,為了母親和弟弟妹妹們的生活,她被迫與亞雷同居。
不久,安吉爾·克萊爾從巴西回國,找到妻子並表示悔恨以往的冷酷無情。苔絲在這種情況下認為,是亞雷· 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萊,又一次毀掉了她的幸福,她懊惱和憤怒到了極點,帶著一種責任感,殺死了亞雷。在與克萊一起度過幸福、滿足的最後五天之後,苔絲被捕並被處以絞刑。
作品目錄
第一部 | 白璧無瑕 | 第五部 | 痴心女子 |
第二部 | 陷淖沾泥 | 第六部 | 冤家路狹 |
第三部 | 旗鼓重整 | 第七部 | 功成願滿 |
第四部 | 蘭因絮果 | | |
創作背景
19世紀後期的時候,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已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工業的發展侵蝕了英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宗法秩序,打亂了農民長期在鄉村田園環境中所形成的種種生活方式和習慣。很多淳樸憨厚的農民在此時遭遇了陣痛,他們不得不從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轉向受僱於人、被人剝削的農業工人。19世紀末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托馬斯·哈代作為這一時期各種變化的目擊者和見證人,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他對鄉村的舊生活方式和田園風光有深厚的懷舊與依戀之情,因而在感情上厭惡鐵路伸向農村,也厭惡機器取代手工勞動。《德伯家的苔絲》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作品。
人物介紹
苔絲·德伯(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又非常勤勞的農村姑娘,她嚮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時時遭到偽和惡的打擊。苔絲的悲劇始於為了全家人生計去遠親家打工,卻因年幼無知而被亞雷騙去了處女的貞操,成了一個“墮落”的女人,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把她看成不貞潔的罪人;苔絲後來與青年克萊相愛,又因為新婚之夜坦誠有污點的過去而被丈夫遺棄,而與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於高度的家庭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苔絲為換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違願淪為亞雷的情婦;最後因為丈夫的回心轉意使得絕望的苔絲憤而舉起了復仇的利刃,終於成了一個殺人犯,最後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導致“像遊絲一樣敏感,像雪一樣“潔白”的苔絲最後終被完全毀滅。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於無情命運所精心謀劃和設計,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過命運的巨網毫無憐憫地將人倫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善良人籠罩於進退維谷的苦難陷阱。
苔絲是哈代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婦女典型。她有著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敢於反抗傳統道德和虛偽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長度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特別是後者與她的悲劇命運直接相關。首先,造成苔絲悲劇的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大自然賦予她的純樸,這本能的純樸使她不能與人面獸心的亞雷相處,也使她不能向心愛的人隱瞞自己的“污點”,因為她沒有沾染多少文明,所以也就缺乏功利的計謀。而且苔絲蔑視宗教,蔑視法律。另一方面,由於苔絲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殘存於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準來靜觀自己,認為自己是有罪的。苔絲以失去自我為前提,對克萊爾極度崇拜,極度忠貞。正是這種思想,這種保守性,加重了苔絲命運的悲劇性。
亞雷·德伯(Alec d'Urberville)
亞雷的父親是個有錢的商人,而后冠以貴族德伯的姓氏。這個闊少憑藉父親的金錢、權勢在鄉野稱霸,為非作歹。他第一次見到苔絲,荒淫好色的嘴臉就暴露無遺。由於苔絲年幼無知,缺乏經驗,而周圍的環境又是那樣黑暗,沒有一個人幫助,沒有一個人保護,因此,他趁人之危,設下圈套,蹂躪、玷污了苔絲,毀壞了苔絲少女的貞潔和一生的幸福。儘管後來他在老克萊牧師的幫助下一度改邪歸正,自己也做了牧師並打算變賣家產到非洲去傳教,然而幾十年的惡習並未根除。當他再度碰見苔絲以後,邪念再生,幾年的教誨前功盡棄,倒是苔絲看透了這個身著道袍的牧師的靈魂,拒絕了他。可亞雷又百般來糾纏、脅逼苔絲,”但是,苔絲寧可繼續留在棱窟槐富農葛露卑的農場裡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榨,承受超負荷的重體力勞動,也不願意屈服於亞雷。然而父親病死,母親身體不好,弟妹失學,房子租賃到期,一家人被攆出村子無處安身,就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苔絲的母親接受了亞雷的主動幫助,而苔絲也被迫作了他的情婦,成為亞雷放縱生活中的最大受害者。在克萊歸來之後,苔絲認為是亞雷讓他誤以為克萊再也不會回到他身邊,與亞雷發生激烈的爭吵,亞雷最終死在的苔絲手下。
安吉爾·克萊(Angel Clare)
克萊是與亞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雖然出身牧師家庭,卻不願意當牧師“為上帝服務”,更願意從事實業——務農,克萊鄙視階級偏見和等級觀念,厭棄都市繁華生活,自願到鄉間務農。他不怕吃苦,和農工一樣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力圖掌握各種門類的農業技術,以便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個大農場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和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朝夕相處,使他更感到鄉村生活的純樸,也更嚮往著自然,純樸、清新的生活,為此,他不願意娶有錢人家的小姐,而要娶農家姑娘為妻。在他眼裡,苔絲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兒”,純潔的象徵,完美無暇的傑作,“天地間沒有什麼象苔絲那樣純正,那樣甜美,那樣貞潔了。”然而,當苔絲誠實地向他坦白了自己過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萊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克萊對苔絲不僅沒有絲毫同情,甚至“不能優容苔絲”,他視而不見苔絲對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無情地拋棄了她,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而且永遠撲滅了愛情在她心中重新喚起的希望。克萊拋棄苔絲後,遠涉異國來到巴西,飽受生活磨難之後,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認識到自己所固守的傳統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絲,也坑害了自己。內心的悔恨,對苔絲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絲,此時苔絲心中痛苦、悔恨、絕望之情達到頂點。丈夫的歸來,兩人的重逢,使苔絲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騙,一怒之下,殺死亞雷,復了仇。經過了五天的逃亡,苔絲和克萊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被捕,接著被處絞刑,克萊遵照苔絲的遺願,帶著懺悔的心情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
註:根據不同翻譯有不同人名。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哈代在書中描繪了新興的工業化和都市文明給古老、鄉土的威塞克斯地區帶來了衝擊,揭露了禁錮眾思想、強調貞潔、壓抑婦女社會地位的虛偽道德。苔絲的悲劇命運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其一,經濟貧困;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其三,偽善的宗教;其四,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苔絲的悲劇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因此苔絲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
心靈純潔的美麗姑娘苔絲的悲劇是醜惡的社會現實造成的。作為一個貧窮而社會地位又低下的女子,苔絲所受到的壓迫與凌辱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物質方面的(包括經濟的,權勢的,肉體的),更有精神方面的(包括宗教的,道德的,傳統觀念的)。作為一個社會的受害者,苔絲不僅勤勞勇敢,而且純潔善良。她雖出生貧寒,但充滿美好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她先後三次出門;但是她孤立無援,每次都遭到打擊,而且一次比一次沉重。苔絲的悲劇不僅有其深刻的經濟根源和階級根源,而且還有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方面的因素。苔絲的經濟地位和階級地位決定了她在為資產階級服務的道德、宗教、法律面前必然處於被動的地位。
苔絲的悲劇是一個純潔、善良的女子被資產階級腐朽的倫理道德、偽善的宗教以及不公正的法律制度所毀滅的悲劇。而苔絲自身的資產階級道德與宗教道德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悲劇,因為她無法擺脫那些傳統道德對自己的束縛,是她性格中軟弱的一面,另外以亞雷為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是造成苔絲不幸的直接原因,以安琪為代表的傳統倫理道德則是一種無形的更可怕的精神迫害。苔絲這個形象的可貴之處正是在於她敢於向壓迫她的勢力進行挑戰。然而在強大的社會勢力面前,她的反抗不可避免地帶來悲劇。她的悲劇性命運似乎是一個人的,但實際上,她象徵著19世紀末英國農民的整個命運。
哈代借苔絲悲劇的一生有力地抨擊了當時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權制社會。生活在這種男權制社會下的女性注定要受壓迫和控制,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在男權制社會主流話語的衛道者眼裡,女子永遠處於依附和從屬的地位。無辜受害者苔絲被認為是站在男權社會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對立而,是一個離經叛道的為社會所不容忍的淫女和妖女。而對男權社會的摧殘和壓迫,苔絲雖然開始了不屈的反擊甚至吶喊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壓迫的實質,但是最終仍然沒能也不可能擺脫掉男權制社會的強大而無形的控制網,而走向毀滅。
藝術特色
繪畫藝術在《德伯家的苔絲》環境描寫中的運用,尤其是色彩與光線的運用,對這部作品的人物刻畫、氣氛的烘托、主題的闡發、讀者的心理接受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真實而富於感染力地展現了女主人公苔絲短暫一生中戀愛、婚姻的悲劇,使讀者對這一出人生奮鬥的悲劇感同身受。
景物描寫表現了哈代運用繪畫藝術的大家手筆,既有氣魄宏偉的巨幅風景畫,也有精工細作的靜物小品。景物取材雖來自大自然的景色,然而作為風景的風景實際上已經不再存在,它們已成為一個個的背景,反映和協調著人物的情感和經歷。他再現大然,無論是一草、一木、一花,還是一朵雲彩、一片田野,採用的不是照相師的再現手法,而是畫的方法。作家藉助色彩、光線、線條等繪畫藝術手段,著力探索天空和地面的色彩關係,其間有種看不見的對比效果,體現了他對於寬度和力度的感受力。
哈代將如畫的鄉村生活環境、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動人的細節一起呈現於讀者的眼前, 給人以美感和享受, 同時透過具體生活的畫面, 不遺餘力地刻畫人物的複雜性, 並揭示了作品的道德主題和悲劇主題。在小說中, 每一段景色的描寫都是為了揭示苔絲心靈發展規律的某一段歷程, 也呼應了苔絲的性格和命運。在苔絲每一次出場前, 哈代都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那裡的環境。女主人公苔絲生活的各舞台,如寧靜的布蕾谷及其周圍一帶的山林、草地、低谷和河流,美麗的塔布籬和荒涼苦寒的棱窟槐,讓讀者一覽無餘。繪畫藝術的運用更使文字如圖畫般呈現在讀者面前,與小說的人物和情節有機地融為一體。在這裡,藝術追隨著自然界,藝術家的手不由自主地聽從眼睛的感覺支配,而讀者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過眼睛去發現。通過人為的或自然的符號就可以在我們的想像里重新喚起同實物一樣的意象。藉助繪畫藝術的手段捕捉外部事物某一獨特方面的本質,用人類心情的某一方面同它關聯起來,並且形諸語言文字,在讀者的心中激起那種所需要的感情。哈代就這樣通過巧妙地構思, 把自然環境的變化與人物命運的起伏結合起來, 用特殊的環境描寫來渲染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構成了小說無與倫比的奇特魅力。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性格與環境小說”最典型的一部。在小說中,環境與主人公相互感應、相互襯托、息息相通。人物的喜怒哀樂與環境的情調色彩變化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環境預示反映人物的命運和情感,人物的情感命運則賦予環境更多的靈氣和活力。兩者之間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環境的情調和角色的心靈形成一個整體,交相輝映。
作品評價
“《德伯家的苔絲》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一顆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的地位。在美麗的苔絲身上人們至始至終看到的是她純潔的本性對逼迫她的惡勢力的苦苦掙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洛德·西蒙評)
“《德伯家的苔絲》的寫成,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英國作家埃利亞斯·卡內蒂評)
作者簡介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
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
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代表作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