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計算機原理(第2版)

微計算機原理(第2版)

《微計算機原理(第2版)》是2011年7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名蓮、馬爭、丁慶生。

基本介紹

  • 書名:微計算機原理(第2版)
  • 作者:潘名蓮
    馬爭
    丁慶生
  • ISBN:9787505390874
  • 頁數:392頁
  • 定價:35元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7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得到最廣泛套用的IA(intel Architecture)-32結構微處理器家族產品(即80x86/pentium系列)和PC系列微計算機為背景,系統地闡述了微處理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體系結構、指令系統、彙編語言程式設計以及主存儲器、輸入/輸出接口晶片圍繞CPU組建微計算機/微處理器系統的基本組成原理、套用技術和方法。全書共含8章。內容覆蓋了IA-32結構微處理器家族。重點從8086/8088入手,以對比、類推的方式,從性能提升和指令擴展角度出發,將家族的後續產品盡致展現。本書系統性強,深入淺出,既有基本原理的闡述,又配有相應的套用實例。書中的程式都經上機通過,硬體連線實例都取於成功的系統。每章還附有習題,便於練習和掌握。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的工科電子類非計算機專業的本科教材,同時也可供從事微處理器和微機套用的研究生及科技人員學習和參考。

圖書目錄

1緒論
1.1工業微生物及其套用
1.1.1工業微生物
1.1.2工業微生物的套用狀況
1.2遺傳學及其研究的對象
1.3遺傳學的形成與發展
1.3.1孟德爾以前及同時代的一些遺傳學說
1.3.2遺傳學的誕生
1.3.3遺傳學的發展
1.4工業微生物遺傳育種學及其研究進展
1.5工業微生物遺傳育種學的學習方法
2遺傳的物質基礎
2.1遺傳物質基礎的確定
2.1.1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
2.1.2噬菌體的感染實驗
2.1.3菸草花葉病毒拆分和重建實驗
2.2DNA的結構
2.3原核生物基因組與真核生物基因組
2.3.1原核生物基因組
2.5DNA複製
2.5.1細菌DNA複製
2.5.2真核生物DNA複製
2.6基因的概念及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方法
2.6.1基因的概念
2.6.2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方法
3遺傳信息的表達和調控
3.1轉錄
3.1.1原核生物的基因轉錄
3.1.2真核生物的基因轉錄
3.2翻譯
3.3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
3.3.1轉錄調節
3.3.4色氨酸操縱子
3.3.5翻譯控制
3.3.6可變σ因子的調控
3.4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
4基因突變和誘變劑
4.1突變的種類與機制
4.1.1基因突變
4.1.2染色體畸變
4.2突變的表型效應
4.2.1突變的表型效應
4.2.2突變型的種類
4.3回復突變和抑制突變
4.3.1正向突變、回復突變和抑制突變
4.3.2基因內抑制突變
4.3.3基因間抑制突變
4.3.4基因間間接抑制突變
4.4增變基因和突變熱點
4.5突變體的形成與表型延遲
4.5.1突變體的形成
4.5.2表型延遲
4.6突變的修復
4.6.1光修復
4.6.2複製前修復
4.6.3複製後修復
4.6.5嘧啶二聚體糖基酶修復系統
4.7誘變劑
4.7.1物理誘變劑
5基因重組
5.1接合
5.1.1細菌基因重組的發現和證實
5.1.2大腸桿菌接合作用的解釋
5.2轉化
5.2.1轉化DNA的特點
5.2.2受體細胞的特點
5.2.3枯草桿菌感受態和非感受態的生理區別
5.2.4轉化因子的吸收和整合
5.2.5轉化在遺傳學分析中的套用
5.3轉導
5.3.1普遍性轉導
5.3.2特異性轉導
5.4轉座子與轉座作用
5.4.1插入順序複合元件
5.4.2轉座的分子機制
6工業微生物篩選
6.1採樣
6.1.1從土壤中採樣
6.1.2根據微生物生理特點採樣
6.1.3在特殊環境下採樣
6.2富集培養
6.3純種分離
6.3.1純種分離的基本方法
6.3.2通過控制營養和培養條件進行純種分離
6.3.3利用平皿的生化反應進行分離
6.4代謝產物鑑別
7誘變育種
7.1誘變育種的作用和特點
7.1.1誘變育種的作用
7.1.2高產菌株誘變育種的特點
7.2誘變育種前的準備工作
7.2.1了解影響菌種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
7.2.2了解菌株的菌落形態
7.2.3了解菌種特性及其與生產性能的關係
7.2.4建立一個準確、簡便、快速檢測產物的方法
7.2.5研究合適的菌種保藏方法
7.3誘變
7.3.1出發菌株的選擇和純化
7.3.2單孢子(或單細胞)懸浮液的製備
7.3.3誘變劑的選擇
7.3.4誘變處理
7.3.5影響突變率的因素
7.4篩選
7.4.1篩選方案
7.4.2篩選方法
7.4.3搖瓶培養
7.4.4產物活性測定
7.4.5搖瓶數據的調整和有關菌株特性的觀察分析
7.4.6培養基和培養條件的最佳化
7.5常見突變株的篩選
7.5.1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的篩選
7.5.2溫度敏感突變株的篩選
7.5.3抗噬菌體菌株的選育
8推理育種
8.1微生物代謝
8.1.1初級代謝產物和初級代謝
8.1.2次級代謝產物和次級代謝
8.1.3初級代謝和次級代謝的關係
8.2.1初級代謝的調節機制
8.2.2次級代謝的調節機制
8.3推理育種的策略及套用實例
8.3.1組成型突變株的選育
8.3.2抗分解調節突變株的選育
8.3.3營養缺陷型在推理育種中的套用
8.3.4滲漏缺陷型在推理育種中的套用
8.3.5抗反饋調節突變株的選育
8.3.6解除磷酸鹽調節突變株的選育
8.3.7細胞膜滲透性突變株的選育
8.3.8次生代謝障礙突變株的套用
8.3.9抗生素酶缺失突變株的篩選
8.3.10形態突變株的篩選
8.3.11適應酶系統調節突變株的篩選
9.1微生物雜交
9.1.1雜交的意義
9.1.2雜交過程中親本和培養基的選擇
9.2細菌雜交育種
9.2.1雜交親本菌株選擇、標記菌株和性別菌株的獲得
9.2.2雜交方法
9.3放線菌雜交育種
9.3.1放線菌雜交原理
9.3.2放線菌雜交技術
9.4黴菌雜交育種
9.4.1異核體的形成
9.4.2雜合二倍體的形成和檢出
9.4.3體細胞重組
9.4.4高產重組體的篩選
9.5酵母菌雜交育種
9.5.1標記親株的選擇
9.5.2雜交方法
9.6.1原生質體融合原理和程式
9.6.2親株遺傳標記的選擇
9.6.3原生質體的製備
9.6.4原生質體再生
9.6.5原生質體融合
9.6.6原生質體融合的優越性
9.6.7其他原生質體育種技術
9.7轉導育種
9.8轉化育種
10微生物分子育種技術
10.1.1重組DNA技術的基本過程
10.1.2工具酶與相關技術
10.1.3外源基因的獲得
10.1.4載體宿主系統
10.1.5重組DNA分子轉入宿主細胞的方法
10.1.6重組體的篩選和鑑定
10.1.7基因的表達與調控
10.2酶的定向進化
10.2.1定向進化簡介
10.2.2定點突變
10.2.3易錯PCR
10.2.4DNA重排
10.3基因組重排
10.4代謝工程
10.4.1代謝工程概況
10.4.2代謝網路的生物信息學
10.4.3同源重組在代謝工程中的用途
10.4.4初級代謝產物的代謝工程
10.4.5次級代謝產物的代謝工程
11菌種退化與菌種保藏
11.1菌種的退化及防治
11.1.1菌種退化
11.1.2菌種退化的原因
11.1.3菌種退化的防止
11.1.4菌種復壯
11.2菌種保藏
11.2.1斜面保藏法
11.2.2液體石蠟保藏法
11.2.3乾燥保藏法
11.2.5低溫保藏法
11.2.6液氮超低溫保藏法
11.3菌種保藏機構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