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微網蟲
- 拉丁學名:Microdictyon
- 界:動物界
- 門:葉足動物門
- 屬:微網蟲
- 時期:5.3億年前的寒武紀
概述,外形特徵,分布區域,化石明星,最新研究,
概述
微網蟲屬於葉足動物門,因身上多邊形的鱗狀骨片而得名,具有網狀骨片的微網蟲,每個網眼中有一個圓管構造,可能具有感光作用,體長可達8厘米,這些骨片起到連線腿和關節的作用,在澄江生物群發現有這種生物完整的化石。
為了找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根據,各國的科學家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1909年,在加拿大北部的布爾吉斯,科學家瓦爾克特偶然發現了一塊奇特的化石,進而發現了轟動世界的布爾吉斯頁岩化石群。在那裡科學家們找到了距今5.15億年的古生動物化石,使地球上生物化石門類從20多個增加到40多個。而澄江生物群的發現大大豐富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為研究這—生命大爆發現象提供了更好更豐富的佐證。
外形特徵
微網蟲具有9對礦化骨片和10對足,這些骨片起到連線腿和關節的作用,有專家認為,這些骨片是一種繁殖後代用的儲卵器,不過參照現代節肢動物繁殖器官多集中在一個部位的特點,儲卵器不可能這樣分散。也有專家認為,這些骨片是具有感光作用的多眼,所以有了“九眼精靈”的美稱。不過動物的眼睛一般集中在頭部,和微網蟲類似的生物在地球上還沒有找到。
微網蟲 因為缺少軟體組織,它們的網狀骨片被作了許多離奇解釋:一是包殼類群體生物;二是儲卵倉;三是動物表皮的骨片,甚至被認為是最早的放射蟲。
分布區域
帽天山距昆明56km,距玉溪市87km,距澂江縣城6km。整個化石埋藏帶呈蛇狀蜒蜒達20km,寬4.5km,埋藏深度達50m以上。現圈定的保護面積為18km,其中核心區保護面積1.2平方公里。
化石明星
在澄江發現的完整微網蟲化石令人驚訝,因為誰也未曾想到這些奇形怪狀的骨板竟然長在毛狀動物的身上。因此,微網蟲榮登英國《自然》雜誌第6232期封面,成為化石明星。
《紐約時報》曾經這樣評論微網蟲:“一些寒武紀生物很容易就扮演科幻小說里的角色,最奇怪的傢伙就是一種身上長著10對足和覆蓋有鱗片狀骨骼的蠕形動物。”
最新研究
2018年3月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兵等人在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發表了關於華北早寒武世辛集組發現微網蟲骨片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
微網蟲骨片化石是寒武系第二統小殼化石中的常見化石類型,呈網狀結構,網孔近六邊形,具形態多樣的紐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這些網狀骨片化石最早由Matthews和Missarzhevsky於1975年發現於英格蘭下寒武統地層,1981年Missarzhevsky和Mambetov依據其外形似網狀且比較小(毫米級)而形象地將其命名為微網蟲(Microdictyon),但關於這些微小骨片化石的生物屬性尚難以確定。直到1989年,陳均遠等人在我國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了保存完整的軟軀體化石後,才知道這些網狀骨片原來是生長在葉足類動物軀幹的兩側,每個軀幹的兩側生長有9對網狀礦化骨片。雖然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在全球下寒武統地層中較為廣布,但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華北地台卻沒有發現報導。
潘兵等在研究華北地台南緣寒武系第二統辛集組小殼化石的過程中,首次在華北發現了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潘兵等依據所發現的化石材料,通過與前人已經發表離散骨片形態的對比分析,認為僅依據少量的離散骨片很難排除種內變異、個體發育以及不同位置骨片形態的差異,因此在利用離散骨片建立新種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這些因素。
辛集組中的骨片形態與之前報導的某些離散骨片種有許多相似之處(橢圓形強烈隆起的框架、低矮的蘑菇狀紐結、分散的紐結頂端等),但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徵,如蘑菇狀紐結頂端呈表面平坦的平台狀和紐結表面的放射紋。考慮骨片數量較少,無法排除個體發育與種內變異的影響,所以暫時將其當作微網蟲未定種(Microdictyon sp.)。文章系統地總結微網蟲各個種的時空分布特徵,認為微網蟲並不適合作為寒武系第三階的標準化石。通過分析離散骨片的不同形態特徵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發現高的紐結出現時間較晚,而低矮蘑菇狀紐結可能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特徵。
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為研究微網蟲骨片的地層學意義及演化規律提供了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