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Anopheles (Cellia) minimus]是節肢動物(Arthropoda)、有顎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Pterygota)、雙翅目(Diptera)、長角亞目(Nematocera)、蚊科(Culicidae))、按蚊亞科(Anophelinae)、按蚊屬(Anopheles)的一種。屬於東洋界種類,在中國分布於北緯34°以南諸省(區)。微小按蚊的成蚊體較小,觸鬚深棕色,具3個白環。端白環與亞端白環通常接近等寬,這兩個白環之間的暗環窄,為端白環的1/2寬或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微小按蚊
  • 拉丁學名:Anopheles (Cellia) minimus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有顎亞門(Mandibulata)
  • 昆蟲綱(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 雙翅目(Diptera)
  • 亞目長角亞目(Nematocera)
  • 蚊科((Culicidae))
  • 亞科:按蚊亞科(Anophelinae)
  • 按蚊屬
  • :東洋界種類
  • 分布區域:中國分布於北緯34°以南諸省(區)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地區,危害,

形態特徵

微小按蚊的成蚊體較小,觸鬚深棕色,具3個白環。端白環與亞端白環通常接近等寬,這兩個白環之間的暗環窄,為端白環的1/2寬或窄;另1個白環較窄,位於觸鬚後半部,白環與暗環的寬度有很大個體變異。喙為暗棕色,或在頂端1/3部分的腹面有淡色斑。雌蚊盾片中部無鱗片或僅有毛狀鱗。翅前緣脈通常有5個較寬白斑,即膊白斑、分脈前白斑、分脈白斑、亞緣脈白斑和亞端白斑,但白斑也有較大的個體變異,例如有的分脈前白斑極小,僅為幾個白鱗片形成的白點。各縱脈除V6外都有緣纓白斑。足深褐色,跗節或有背端白斑或很窄的端白環。各足跗節均暗色。腹節背板淡黃、淡褐色或褐色;無鱗。雄蚊一般和雌蚊相似。觸鬚末端兩節膨大略向外屈,基部與腹面色暗,其餘色淡,具3個白環。幼蟲頭部,2-c和3-C毛單枝。胸毛1-2P具羽狀分枝,3-P小,不分枝。腹節Ⅲ~Ⅶ前背片特大,包圍後背片。卵甲板占卵寬的18%-19%。

生活習性

微小按蚊的棲性與嗜血性可因地區而不同:中國海南島的微小按蚊偏好人血,吸血雌蚊多數留棲室內;但大陸地區的微小按蚊則人畜血液兼吸,且偏向動物血液,緯度越高,吸人血的微小按蚊越少,吸牛血的微小按蚊越多,多棲牛房。幼蟲孳生於水質較清、水流緩慢的溪流、溝渠等環境中。微小按蚊的季節高峰一般出現在雨季之前或雨季之後。在四川、貴州等地以幼蟲越冬。

分布地區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分布在亞洲東部的 丘陵地區, 包括我國北緯 32°30′ 以南, 西至印度的北
方邦, 南至馬來西亞半島, 東至中國台灣和日本的琉球群島的廣大地區, 是該地區重要的傳瘧媒介之一。

危害

微小按蚊是中國南方山地和丘陵瘧區的瘧疾主要媒介。在有些地區,也有自然感染班氏絲蟲感染期幼蟲的記載,微小按蚊也是東南亞瘧疾的重要媒介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 原是全國三大高瘧區之一, 自從 1935年馮蘭洲教授在廣西的龍勝等地發現並證實微小按蚊為當地的主要傳瘧媒介以來, 20 世紀50-60年代科技工作者對廣西各縣調查發現有 56個縣存在微小按蚊, 種群密度比為 6.53%~82.70%, 微小按蚊的平均自然感染率為 0.11% (0.01%~2.10%)。存在微小按蚊的區域縣瘧疾年平均發病率為 4.38%(2.03%~22.43%), 因此將微小按蚊確定為全自治區的主要傳瘧媒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