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豬

微型豬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這是世界瀕臨滅絕的動物。此物種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第一類保護動物。我國有十多個微型豬品種,原產於雲、貴、川、藏等省(區)山區。這種豬採用子配母方式繁殖,近緣交配,基因高度純合;以青飼料為主,食量較少;性情溫順;從毛色上分,有純黑色、純白色、額尾四蹄白、上黑下白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生微型豬
  • 拉丁學名:Sussa lvani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豬形亞目
  • :豬科
  • :豬屬
  • :野生微型豬
  • 分布區域: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
  • 英文名:pigmyhog
特徵,價值及利用,飼養技術,常見疾病防治,其他相關,

特徵

生物學特性
小型豬通常稱之迷你豬,一般成年豬體重45~65千克稱之為小型豬,25~35千克者稱之為微型豬。我國小型豬和微型豬品種資源很豐富。如藏豬、五指山豬、版納小耳豬、巴馬香豬、香豬、荷包豬、烏金豬等,都具有體型小、性成熟早、抗逆性強、肉質好等特點,是培育烤乳豬和實驗動物的優良品種。在當前需求多樣化的市場形勢下,小型豬和微型豬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①體型小發育慢,6月齡體高40厘米左右,體長在60~75厘米,體重20~30千克,體重相當同齡大型豬的1/4~1/5,平均日增重120~150克,而同齡大型豬為600~800克。
性成熟早,一般3~4月齡性成熟時具有繁殖能力。
抗逆性強,對不良的生態和飼料條件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④產仔數少,一般為5~6頭。微型豬為中國的寶貴品種資源。
主要產區分布
我國的微型豬主要有四大產區:分別是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的版納微型豬;產於貴州和廣西交界處的香豬;產于海南省的老鼠豬;產於西藏自治區的藏豬。
代表型-版納微型豬
產於雲南省西雙版納版納微型豬,這是雲南農業大學和西雙版納種豬場合作,在滇南小耳豬的基礎上選育而成的小型豬。這些豬種都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之中,生態環境惡劣,飼養條件粗放。長期的近親繁殖使基因純和程度較高。
雲南版納微型豬系西雙版納州境內小耳豬的一個類型,因其體型矮小、生長緩慢、體質細緻結實、軀體各部位發育勻稱、分布廣、群體大(估計有2000頭左右)、以及性能獨特,1987年經盛志廉教授定名為版納微型豬、以區別於一般小耳豬。
版納微型豬原產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境內,屬華南型豬種。為發握和利用我省徽小型豬資源。於1987年開始引種飼養,經4年觀察測定,6月齡體重、體高和體長,公豬為13.1士0.4kg、32.3士0.4cm和54.6士0.8cm.母豬為17.2士0.4kg、34.4士0.2cm和58.5士0.6cm;成年(2歲以上)體重公豬為36.2士1.1kg、毋豬為43.3士1.0kg、徽型豬性成熟早、4~6月齡即可配種繁位、經產母豬平均窩產活仔7.8士0.4頭,是培育醫學實驗動物較理怨素材。同時,仔豬有迅長迅肥、皮薄骨細、背碟分布均勻、後腿率高、無腥味、很適合作烤豬原料。
珍品型代表-蘿蔔豬
因其軀體遠看酷似“蘿蔔”形狀而得名。全身黑色,額、蹄、尾尖均有白色,故又有“六點白”之稱。成年體重穩定在25千克左右,母豬體重也只在35千克上下,遠遠優於國際上微型豬45千克的標準,為世界微型豬珍品之一。仔豬初生體重平均為450克,1月齡平均體重3.2千克,體長30厘米,胸圍32厘米。1~4月齡間生長迅速,4月齡時可達20千克,4個月性成熟,性成熟後生長緩慢。閹豬和公豬達25千克時基本上不再增加體重。該品種的主要特點是,遺傳基因一致,體形穩定,體態嬌小,適宜做科學實驗動物,尤其是作理想的動物模型進行生物醫學試驗,套用於心血管病,胃腸病學,皮膚病學,營養,逆境,放射生物學,老年病學,畸形學,酒精中毒,肥胖病,腫瘤生物學,燒傷,糖尿病,代謝,腎功能,過敏和齲齒等。國際市場用於醫學模型的普通小型豬每頭價值500美元以上,而像蘿蔔豬一類微型豬器官用於人體心瓣膜、皮膚、大小腸及腎臟移植則高達數千美元以上,有著極其誘人的開發價值。

價值及利用

小型豬的利用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做實驗動物,由於豬和人在生理解剖、營養代謝、生化指標等特徵上有較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心血管系統結構與人更為相似,所以是研究人類疾病防治的理想實驗動物。其二是烤制食用,如烤乳豬。中國是養豬大國,養豬歷史悠久,品種資源十分豐富。
幾千年來,在長期的人工選育和特定的生態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數以百計各具特色的地方豬品種,為世界養豬業的發展及改善我國人民的肉食結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養豬業只是把解決人們肉食來源作為主要目標,使得我國寶貴豬種資源未得以充分利用,特別是一些產用量不高而在其他方面頗具特殊價值的微型豬(MiinatureiPgs)未受到足夠重視。在今天我國豬肉產品已相對豐富,而養豬業經濟效益卻不甚理想的境況下,開發利用微型豬已是勢在必行。而微型豬的實驗動物化將成為開發養豬新產業,提高養豬業整體效率和綜合效益的新的突破口。
近日,深圳華大公司的基因組研究所培育出了一種微型豬。它們由小品種的巴馬豬基因改造而來,體重15公斤,與中型犬差不多大,一開始它們是作為人體疾病的動物模型而培育的。專家預計這些微型豬的售價每頭最少要1萬元。目前,微型豬在世界上許多已開發國家十分受寵,每隻售價高達800美元。我國是微型豬的故鄉,體重在30~70公斤的微型豬有10餘種,如能合理開發利用,將是我國一筆巨大的財富。

飼養技術

微型豬,中國獨有,具有容易飼養,飼料報酬高,銷路好等特點,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微型豬的具體飼養技術如下:
建好豬舍
應選擇地勢乾燥,背風向陽,平整的地方建造豬舍。豬舍的形式採用單列式或雙列式均可,但必須用磚石砌牆,水泥抹面,以便沖洗打掃,保持豬舍清潔。微型豬的豬舍應比一般豬舍建造高一些。根據微型豬飼養戶的經驗,每頭微型豬應占地0.8平方米,每個圈養8~10頭適宜。豬舍外應設排糞場,排糞場的面積應比豬舍大一點,按每頭豬1.5平方米計算,10頭豬應建15平方米的排糞場。夏天豬舍要搭遮蔭的涼棚。冬天要用塑膠棚以提高室溫,這是養好小香豬的一個重要條件。
強化哺乳仔豬管理
飼餵好仔豬是提高成活率和商品豬的關鍵,微型豬出生後,要固定好母豬的乳頭,讓仔豬吃好初乳,並加強保溫,讓其早開食,一般出生4天后就可補餵精飼料,一月齡後就要及時注射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疫苗。
科學飼養
成豬微型豬活潑好動,又膽小怕驚嚇,所以要保持安靜、乾燥、潔淨的飼養環境。以大麥、米糠、麩皮等飼料為主飼餵。但對斷奶的仔豬要飼餵配合飼料,其飼料配方為:玉米10%,米糠50%,豆餅8%~10%,麩皮30%,麵粉1%,食鹽0.5%,每公斤飼料應含有消化能10.5兆焦,粗蛋白質16.2%。為了提高飼料報酬,儘快達到商品豬的標準,應實行科學飼喂,一是要定時,每日4餐,從早上7點開始,每隔4小時餵一次;二是定量,對體重20公斤以上的豬,按其體重的4.5%投料,20公斤以內的豬按其體重的3.5%投料。同時做到前敞後限,即2月齡讓其多活動,促其長架子,2月齡後,限制其活動,促其長膘,以保證較高的出肉率。

常見疾病防治

加強疾病防治的原因
微型豬是一種價值非常高的品種,在我國的分布比較不均勻,主要原因是它的產地比較集中,一般都在雲南西雙版納、貴州和廣西交界處、海南省、西藏自治區。 而且,這些地區的微型豬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環境, 在其他地區進行養殖,會因為環境不適應而出現其他的疾病。目前,我國的微型豬的養殖方式仍是以粗放型的放養方式為主,其缺點是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傳播。因此,在微型豬的養殖工作中,要加強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
由於微型豬是我國的稀有豬品種,而微型豬的產地決定了微型豬的基因純正。這樣就使得做好微型豬的常見疾病治療和預防工作顯得異常重要。
微型豬常見傳染病的預防
由於我國的微型豬是屬於粗放型放養,因此常見的傳染病並不多。而且由於治療沒有多大的經濟效益,一旦疫病爆發,一般是選擇對感染的微型豬進行撲殺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做好微型豬的疾病預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微型豬比較容易感染的疾病進行提前接種疫苗能很好地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擴散。
1. 接種豬瘟疫苗
國產豬瘟疫苗一般為弱毒疫苗,注射方式分為兩種:一是在未發現豬瘟疫情的地方,通常對出生60 日齡仔豬注射疫苗 1 次。二是在發現豬瘟疫情的地方,至少需要注射 2 次疫苗:即在 20 日齡至 30日齡時進行第 1 次疫苗注射,在 60 日齡前後進行第 2 次疫苗注射,對於成年的豬就按照春秋兩季來注射疫苗,不管豬的大小各皮下注射 1m L 或者肌肉注射。還有一種超前免疫的方法,就是在仔豬出生後 1h 內進行疫苗注射,注射之前,仔豬不能吃初乳。注射完成之後吃初乳可以產生比較好的免疫效果。在注射的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生產日期、廠家、有效期等。合理計算好注射劑量,剩餘的稀釋疫苗不能留到下次使用。注射的時候劑量一定要準確,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2. 接種豬肺疫、豬丹毒疫苗
接種此兩種疫苗,其方法與接種豬瘟疫苗的方式基本一樣。唯一的區別是前者需要使用鋁膠鹽水稀釋,並搖勻使藥效平均,豬瘟疫苗則不需要。
3. 防治仔豬白痢、紅痢
對懷孕的母豬注射白痢或紅痢疫苗能夠有效對仔豬紅痢及仔豬白痢進行預防。例如,對於頭胎懷孕的母豬,需要肌注 2 次和 1 次;如針對紅痢疫苗的接種,在時間上分別需要在預產前 45d 和 15d各注射 1 次;而黃痢疫苗需要在預產前 15d 注射 1次。經產的懷孕母豬,需要在預產期前注射上述疫苗各 1 次。
4. 接種仔豬副傷寒疫苗
在經常發生豬疫的地區,仔豬需要進行兩次副傷寒弱毒菌疫苗的注射。一般是斷奶前後各 1 次,時間間隔 3~4 周。注射的方式一般是採用肌注,注射的地方是耳後淺層肌注。當然注射的時候需要準確的計算。

其他相關

農大克隆版微型豬
這隻近交系克隆豬的供體來自於世界首個大型哺乳類實驗動物近交系——版納微型豬近交系,是一頭連續20代在豬母子或同一窩公母豬之間進行交配而誕生的純種小黑公豬,它身上近99%的基因相同。雲南農大曾養志教授介紹,近交系豬克隆成功,意味著它可被“標準複製”,能為異種器官移植提供大量供體材料。今後,研究組計畫與國內外從事轉基因和基因敲除研究的科學家合作,開展近交系豬轉基因和基因敲除研究,這將是實現異種器官移植的關鍵步驟
版納微型豬轟動國際
經由20多年的近親滋生,一種中國豬發生了陸續串事業般的變異,其體重也由第一代的50餘公斤減至十幾公斤,子代的默示也令人稱奇。雲南農年夜曾養志教授的版納微型豬近交系研究功效在日前進行的杭州國際基因組會議上引起學術界顫抖。專家認為,這一划時代的遺傳學事業將為人類基因研究供給新的思緒。動物近交系的研究,是在某一動物近親之間持續進行全同胞交配繁育兒女,目的是培育出來歷於統一對祖先、基因高度純合、遺傳布景清楚、個體差異接近於零的純種系。多年來,近交動物已成為生物醫學規模不成貧窶的嘗試品,普遍套用於藥理學、病理學、異種器官移植、功能基因等研究。是以,從20世紀20年代起,美、英等國先後開展了200多個豬的近交嘗試,但都因呈現嚴重畸形、早夭等近交衰退現象而歸於失敗。為此,科學家認為,培育出豬的近交系是不可能的。1977年,曾養志教授瞄準這一世界難題,在中泰邊境的村莊裡找到一窩最適宜近交研究的西雙版納微型豬,從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微型豬近交嘗試。迄今為止,已持續近交到第19代,不僅根基培育出兩個體形巨細分歧、基因型各異的近交系,還培育出具有分歧表型特徵和遺傳標識表記標幟的18個亞系。從曾教授放映的幻燈片看出,每一代近親繁育的子豬都默示出了分歧的遺傳特點。有的鬃毛豎立,有的獠牙凸起,有的花斑斑斕……這表明一些暗藏於體內的基因在“亂倫”中得以閃現,因為近親滋生,豬的兒女型體也在縮小。
專家們一致認為,豬在剖解、心理和代謝等遺傳特徵上與人最相似,體味豬體內每個基因所代表的寄義將為此後的生物嘗試供給極有價值的參考。據悉,到2002年,曾養志將完成這一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研究工作。國際遺傳學連繫會主席趙壽元教授認為,因為版納豬近交系近於純種,又是中國獨有的珍貴資本,除將其做嘗試動物和遺傳育種外,還將為我國開發功能基因、拓展基因財富,甚至為整個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研究和套用中,打下難以替代的堅實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