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時空理論

復時空理論

《復時空理論》主要是介紹復時空理論在粒子、力的統一方面的進展,認為基本粒子是由四維時空的轉動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時空理論
  • 外文名:Complex space-time theory
  • 學科領域:物理學
  • 相關領域:量子力學
前言,基本粒子的時空結構,質量、能量與動量,力的產生,力的統一,基本粒子的統一,

前言

復時空理論認為基本粒子的質量是由時空彎曲所賦予的。而力是時空曲率的外在體現。
由於力與基本粒子來源於四維時空,故力與基本粒子也具有四維屬性,即宇宙中只有四種力,四種基本粒子,它們分別對應於一維的時間與三維的空間。

基本粒子的時空結構

我們先談談基本粒子的時空構形。基本粒子就是一個四維時空,並且是一個高速轉動的四維時空,它在三維復空間中繞著質量軸(Z軸)轉動,我們抽象的用一個高速轉動的時空陀螺來描述,它在自旋的同時還繞著Z軸進動。
四維時空在復時空平面(正交的虛實時空所構成的複平面XOY)中的轉動,可導致質量的產生,因為這種轉動使該四維時空發生了彎曲,這種彎曲程度要通過角速度ω來定義,角速度的方向垂直於復時空平面,構成了復空間中的第三維-----質量維。
復時空理論
角速度與質量關係如下:E=mc^2=hω,h與c均為常數,質量與角速度等效。只要四維時空發生彎曲,發生轉動,就標誌著質量的產生。

質量、能量與動量

基本粒子的質量、能量與動量均投影在質量軸(Z軸)上,均具有四維性。能量的四維性表現在:一維的靜質能與三維的動量。
質量維與四維時空是通過普朗克常數h進行協變的。dE=h/dt,dp=h/dx
在復時空理論中,當兩個四維時空單元間協變係數為光速c和普朗克常數h時,均表現為垂直。
實時空(X軸)通過光速與虛時空(Y軸)垂直,質量類時空(Z軸)與復時空(XOY平面)通過普朗克常數h垂直。
四維能量用複數式表示為:E=m。c^2+ipc+
復時空理論

力的產生

質量的協變導致了力的產生。作為維度之一的質量,其與時間、空間一樣,具有隨著運動速度的變化進行協變的屬性。不同維度上的質量協變係數是不同的,因此,大統一力在四維時空中產生四個力的分量:引力、強、弱、電力。故引力對應於時間維,而強弱電力對應於空間維。
四維質量用複數式寫為:M=m(cosα+isinα)
cosα為引力的協變係數(也就是引力的作用強度);sinα為強弱電力的協變係數(也就是強弱電力的作用強度)。
其中cosα=m’/m,m’與m分別為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 sinα=m”/m,m”與m分別為荷力質量與慣性質量。荷力質量表示的是荷力所攜帶的力場勢能。
故sinα=m”c^2/mc^2=e^2/hc
力荷是質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質量在四維時空中有四個分量:引力質量,色荷,弱荷,電荷。

力的統一

復時空理論認為四種力統一於大統一力,大統一力用複數式寫為:
F統=F引+iF荷
我們也可以從引力場方程的解中獲得時空引力解與荷力解。兩四維時空之間的協變式用複數式寫為:
ψ(x,y,z,1/t)=ψ(x’,y’,z’,1/t’)(cos2φ+i sin2φ)
1、實部解為引力解: g實=cos2φ=1-2(sinφ)^2= 1- 2Gm/rc^2
平直的空時度規為1,上式第二項2(sinφ)^2所表示的是:偏離平直度規1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相對於平坦的時空而言,該處時空發生了彎曲。由於2(sinφ)^2≥0,故始終為吸引力。這也是引力的史瓦西解。
2、虛部解為荷力解: g虛=i sin2φ=2i sinφcosφ
弱電力 當kπ<φ<kπ+π/2時,g>0 表現為吸引力
當kπ>φ>kπ-π/2時,g<0 表現為排斥力
強作用力 空時度規g<0,表現為排斥力。詳見《漫談復時空之十:引力場方程的虛實解》《新思維之40:宇宙中真的存在斥力嗎?》

基本粒子的統一

基本粒子由時空構成,因而基本粒子也具有四維性,與四維時空相對應的粒子為:引力微子、電子、中微子、夸克。與力相對應的粒子屬性為:引力質量、色荷、弱荷、電荷。
大統一粒子質量不變原理:大統一粒子質量不變,其它基本粒子(如:電子、夸克等)都是大統一粒子的觀測質量,觀測質量的不同提示著大統一粒子處於不同的質量維度中。大統一粒子質量為m。=70Mev,其質量為微觀粒子間質量變換提供了標準。
基本粒子間的質量轉換關係式是:
大統一粒子二代(合成W、Z玻色子)-sinα→ 夸克(合成中子、質子) -sinα→ 大統一粒子一代(合成π介子) -sinα→ 電子 -sinα→ 中微子
sinα為力的作用強度。
我所獲得的強子軌道排列公式:
①強子八重態:n=30+3m (m=0, 1, 2,)
②強子十重態:n=35+2m (m=0, 1, 2, 3,)
根據關係式En=(n^2)E。,基態光子的能量E。≈1.02Mev,可獲得強子八重態與十重態理論質量。
詳細推導見:《新思維之43:如何將強子統一?》《微觀粒子的構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