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論

《從道論》是唐代李翱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從道論
  • 作者:李翱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從道論
中才之人,拘於書而惑於眾。《傳》言“違眾不祥”,《書》曰“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翱以為言出於口,則可守而為常。則中人之惑者多矣。何者?君子從乎道也,不從乎眾也。道之公,餘將是之,豈知天下黨然而非之;道之私,餘將非之,豈知天下謷然而是之。將是之,豈圖是之之利乎;將非之,豈圖非之之害乎?故大道可存,是非可常也。小人則不然,將是之,先攫其利己;將非之,先怖其害己。然則遠害者心是而非之,眩利者心非而是之。故大道喪,是非汨,人倫壞,邪說勝。庸可使眾言必聽,眾違必從之耶?且夫天下蚩蚩,知道者幾何人哉?使天下皆賢人,則從眾可也;使天下賢人二,小人三,其可以從乎?況貪人以利從,則富者之言勝;柔人以生從,則威者之言勝;中人以名從,則狷者之言勝。而君子之處眾,則諄諄然如愚,怡怡然如卑,當言而默者三,游同而器異則默,待近而責遠則默,事及而時未則默。小人俱不然。所以君子慎言,而小人飾言,君子俟時,而小人徇時也。然則君子默於眾,小人默於獨,皆事勢牽之,豈心愿耶?學而從之者,得以擇之矣。嗚呼!治世少而亂世多,賢一伸而邪百勝,在上者言貴和而不貴正,在下者言貴從而不貴得,設使一室之中,一人唱而十人和,一人訥,則雖欲言之,群而訧之矣。是則和者人之喜,默者人之怒,吾寧從道而罹怒乎,寧違道而從眾乎?斯所謂辨難易而權是非矣。或曰:“眾可違而不可從,可知乎?”曰:未也。君子怯於名而勇於實,吾非眾之首,眾非吾之從,君子完其力而已,則奚以違。理不吾之問,辭非人必從,君子耳其聲而已,則奚以違?所謂君子者,進退周旋,群獨語默,不失其正而不罹其害者,蓋在此而已矣。

作者簡介

李翱(772—836),唐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一說為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翱自幼“勤和儒學,博雅好古”,是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進士,曾歷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功員外郎、禮部郎中、中書舍人、桂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等職。著有《復性書》和《李文公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