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文中讀懂死亡

《從詩文中讀懂死亡》是學者劉振凱寫的一篇文藝隨筆,發表在中國詩歌網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詩文中讀懂死亡
  • 作者:劉振凱
  • 作品體裁:隨筆
  • 刊載媒體:中國詩歌網 
內容摘要,原文賞讀,

內容摘要

劉振凱認為,對於死,中國人歷來有十分冷靜的看法。孔子說:“自古皆有死。”說死是人生之旅的終結,任何人無法避免。陶淵明說的更多:“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陶令的態度夠灑脫了,心平如鏡,順其自然。

原文賞讀

從詩文中讀懂死亡
波特萊爾將死亡比作遠行。這個比方打得很好,超然,輕鬆,國人近年來也開始使用。實際上,對於死,中國人歷來有十分冷靜的看法。孔子說:“自古皆有死。”說死是人生之旅的終結,任何人無法避免。陶淵明說的更多:“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陶令的態度夠灑脫了,心平如鏡,順其自然。這位老先生生前就寫過一篇《自祭文》。
清代文人袁枚亦效仿陶氏寫自輓詩:“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無端,其去亦無故”、“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詩前序曰:“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此時袁公已75歲,痢疾不見好轉。給袁枚自輓詩唱和的有當時名流姚鼐、錢大昕、洪亮吉、趙翼等。
敢於在生前自祭、自挽,表現了一種達觀的態度。郁達夫從50歲起,每年要寫一篇遺囑。畫家黃苗子在70歲和75歲時寫過兩篇《遺囑》,特別好讀,生命的灑脫達到極致。比如“關於骨灰的處理問題,曾經和朋友討論過,有人主張約幾位親友,由一位長者主持,肅立在抽水馬桶旁邊,默哀畢,就把骨灰倒進馬桶,長者扳動水箱把手,禮畢而散。”
讀懂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