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紀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9年7月3日
- 職業: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簡歷,學成歸來,突出成就,主要榮譽,
簡歷
1929年7月3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5-1949年 在上海交通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
1949-1950年 在丹東市人造纖維(粘膠纖維)工廠中心試驗室任技術員。
1951-1952年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部預科學習俄文。
1957-1961年 在莫斯科前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合物研究所研究生部學習,獲化學副博士學位。
1950-1954年 東北工業部東北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前身)研究實習員。
1961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1962年起助理研究員;1978年起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84年起研究室主任;1986年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4年起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92-1996年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學成歸來
在大學期間選修了塑膠和纖維素化學等課程(當時還沒有高分子專業)。在丹東人造纖維工廠期間,全面了解了粘膠纖維的生產過程,並自學了日文,能閱讀專業文獻及簡單口語。1950~1951年參加了氯丁橡膠的研製,進行了單體氯丁二烯的合成、純制及聚合,得到了我國第一塊合成橡膠。
1951年徐紀平被派往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部預科學習俄文,達到四會水平。1952年回所參加全所俄文速成班工作共三期,1954年末借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秘書處任蘇聯化學顧問翻譯,隨顧問訪問和調查了院內各主要化學研究所,並為1956年全國科學規劃的化學部分做了大量工作。
1961年從前蘇聯科學院學成回國後,參加了高分子輻射化學的大項目,具體承擔固相輻射聚合工作,進行了丙烯腈、醛類以及三聚甲醛的固相輻射開環聚合。後者進一步發展為共聚甲醛的研製,從三聚甲醛的合成、純制到陽離子催化共聚合和穩定化後處理,全套工藝在吉林石井溝化工廠及上海溶劑廠擴試推廣,經工廠30餘年的不斷改進,已建成共聚甲醛的萬噸及千噸級生產廠,共聚甲醛已成為我國主要工程塑膠品種之一,此工作後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及1978年科技大會獎。
突出成就
“文化大革命”後,1970年徐紀平從事耐高溫聚醚碸的研製。在比較四條合成路線產物性能的基礎上,確定了以雙酚S鉀鹽和二氯二苯碸進行溶液親核縮聚的方法,中試技術過關,但限於套用面窄未能正式投產,現僅吉林大學實驗車間用此法進行小批量生產。徐對溶液親核縮聚反應的基本規律有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應化所二室成功地開發了從酚酞出發的聚芳醚碸和聚芳醚酮(PES-C和PEK-C)樹脂,均為中國專利並有批量生產。
1978年起徐紀平在所內率先開展功能高分子的研究,在二室開展了催化功能和分離功能的高分子。他本人研究含大環(如冠醚)的高分子的絡合分離鹼金屬離子功能,合成了含縮硫醛大環螯合樹脂及其絡合汞的性能研究,目的在於解汞中毒和治理汞污染。
1984年起徐紀平接受國家任務而轉向分離膜的研究,著重研究分離膜材料的結構與其分離性能間的關係,承擔國家“七五”和“八五”規劃攻關項目的有關專題,如“高分子富氧膜的研究和燃燒用富氧裝置”和“氧氮分離膜新材料”及“七五”和“八五”規劃中科院重大項目的有關課題,如“高分子除濕膜的研究”,並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七五”重大項目“分離膜與膜分離”課題負責人及“八五”重點項目“膜分離過程的套用基礎研究”項目負責人。研究成果中“高分子富氧膜和卷式器及裝置Ⅰ型”獲中科院1988年科技進步一等獎,“高透氣富氧膜材料”獲長春分院科技進步三等獎。他被評為1991年中國科學院“七五”重大科技任務先進工作者及1992 年吉林省直機關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授予吉林英才獎章。
主要榮譽
徐紀平所在研究組和研究生對聚醚醯亞胺、改性聚芳醚碸(酮)、聚反丁烯二酸二酯、改性聚三甲基矽基丙炔等四類聚合物膜材料的結構和氣體分離性能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相應對複合反滲透膜、超濾微濾膜、荷電膜(可用作納濾膜和離子交換膜)、膜蒸餾用膜和滲透氣化膜的膜材料也進行了研究。在國際和國內期刊發表論文逾150篇。從1979年以來共培養了博士10餘名,碩士20多名。曾前往阿爾巴尼亞、英國、日本(4次)、前蘇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義大利等國進行考察、學術交流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徐紀平曾任吉林省政協第五屆委員。現任《高分子學報》編委,《功能高分子學報》顧問,《水處理技術》及《膜科學與技術》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