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端夫

徐端夫

徐端夫高分子化學高分子材料科學家。從事高分子的微細結構和結晶過程等高分子凝聚態結構研究。他用多種科學儀器表征高分子的結構,用高分子科學的原理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製造方法,從基礎研究入手研究開發高分子新材料,例如聚醯胺纖維、紡織用聚丙烯纖維、產業用聚丙烯纖維、農用高分子材料、節水灌溉材料等。90年代致力於荒漠化防治和節水灌溉新材料和新技術研究,他還研究了高分子無機物複合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端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 出生日期:1934年4月10日
  • 逝世日期:2006年4月5日
  • 職業:高分子材料科學家、高分子化學科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代表性論著,簡歷,

人物簡介

1934年4月1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曾就讀於浙江省立建國中學、杭州高級中學,1956 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1956年起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2年8月起任上海華源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徐端夫是我國高分子物理與高分子材料科學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從他的研究生涯之初,就得到了錢人元院士的指導,從事聚合物加工 - 結構 - 性質相互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在高分子結晶、聚合物熔融紡絲、高分子凝聚態結構等領域成就卓著。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眾多獎項。
20世紀70年代以來,徐端夫一直致力於揭示聚丙烯難於紡絲的科學本質和研究聚丙烯纖維丙綸)紡絲新方法,提出了調節聚丙烯樹脂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合金化等一系列有科學依據的新方法,順利解決了丙綸在常規紡絲和高速紡絲中的技術難題,開發出聚丙烯降溫母粒、丙綸專用樹脂和高速紡、細旦絲專用樹脂等一系列聚丙烯樹脂新產品,並開發出系列紡絲工藝技術。這些原創性、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丙綸製造技術”都源於對聚丙烯紡絲過程的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因而使我國在開發聚丙烯纖維新品種方面處於國際前列。
徐端夫經歷了我國高分子材料從引進、仿製到獨立自主創新開發的歷史性轉變時期。他認識到科研成果的推廣套用和產業化是相當艱難的,他和他的合作夥伴為使研究成果和發明專利產業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並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科技新秀。
自上世紀90年代後, 徐端夫的研究興趣逐漸由化纖新技術和功能性紡織品研究拓展到農用高分子新材料和高分子複合材料,並把這些新材料用於鹽鹼地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用於恢復草原生態和沙塵暴防治等與生態科學交叉的基礎性和示範性研究,並取得顯著成果。
為了促進稀土資源的開發, 徐端夫積極參與稀土化學和含稀土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考慮到21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機遇,他還與化學專家和醫療專家合作,從事與臨床醫學有關的新技術研究,開展紅外光譜檢測腫瘤和血糖新方法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套用研究等。這些跨學科的合作研究都取得重要的進展,顯示了 徐端夫 先生卓越的見識和淵博的知識。
徐端夫畢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在學術上,他勤奮好學、鍥而不捨、不斷創新、成就斐然;在教書育人方面,他對學生工作上嚴格要求,生活上熱情幫助,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他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我國當代卓越的高分子科學家、教育家。
工作簡歷 :
1956-1962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研究實習員
1962-1978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78-1986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1986-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人物生平

徐端夫,1934年4月1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56年大學畢業,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錢人元研究員指導下從事高分子凝聚態結構研究。從1958年起開展紡絲過程的基礎研究。他把高分子的形態結構和結晶過程等科學原理與紡絲過程等高分子材料製造技術結合起來,研究高分子取向對結構形成的影響,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

技術成就

在科研工作中,徐端夫得益於在大學期間打下的良好基礎。眾多良師益友對他在學習期間和40多年科研生涯中的幫助是難以一一勝數的。中關村的學習條件和科學氣氛造就了一大批科技新人,他也是其中的一個幸運兒。50年代向科學進軍的號召,60 年代中國科學院倡導出成果、出人才的辦院宗旨和鼓勵“安、專、迷”時營造的學術環境給他提供了學習近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直接接觸化學纖維工業生產的寶貴機會,使他有機會把剛剛學到的高分子凝聚態結構研究的原理和高分子紡絲過程特有的取向態結晶等結合起來。在錢人元領導的研究室里有研究高分子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高分子分子鏈結構和高分子凝聚態結構、高分子力學性能的師友,提供了將科學理論與生產實際結合的有利環境。當時我國的合成纖維生產剛處於萌芽階段,只有聚己內醯胺纖維一種,世界各國研究化學纖維製造原理的研究隊伍也為數不多。他們用X-光衍射等方法研究纖維的結構形成和形態結構,研究水分誘導結晶的規律性,提出了改進尼龍漁網絲透明度和力學性能的製造方法。70年代,我國大量引進石油化工裝置後聚丙烯樹脂供大於求,我國想用這種廉價的原料製造紡織纖維以緩解衣著纖維緊缺問題。當時國外沒有聚丙烯紡織纖維的製造技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決定自行研究開發這種化纖新品種。錢人元派他參加聚丙烯纖維研究組。他們通過調節聚丙烯樹脂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調節控制聚丙烯紡絲過程中的結晶過程,與石油化工企業、化學纖維生產單位通力合作,協作攻關,經過數年努力,終於發明了紡織用聚丙烯長絲的製造技術。隨後他們又與遼陽石油化纖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絲級聚丙烯專用樹脂,推廣普及他們發明的聚丙烯纖維製造方法,他們的集體勞動使我國成為研究開發紡織用聚丙烯纖維的先進國家。80~90年代,我國大量引進先進的化學纖維生產技術,他們剛剛發明的聚丙烯紡織纖維的綜合性能比不過先進的聚酯纖維,針對這種不利形勢,徐端夫潛心研究對策,獨闢蹊徑地發明了一系列製造細旦、超細旦聚丙烯長絲和短纖維的專利技術,他巧妙地利用這種纖維獨特的疏水性,開發出透氣透濕性優良適用於做針織品和運動服裝以及保暖性優良的功能性織物,為聚丙烯紡織纖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國的產業用化學纖維與國外有很大差距,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他認為這是發展產業用聚丙烯纖維的機遇,他估計產業用纖維將是聚丙烯纖維的主要發展方向。因而他和他的學生致力於研究開發高性能聚丙烯纖維,把聚丙烯長絲的強度提高到遠遠超過聚醯胺工業纖維或聚酯工業纖維的最高水平。他們為提高聚丙烯扁絲強度的努力也把聚丙烯扁絲的強度翻了一番。這些科技成果使這兩種產業用聚丙烯纖維的質量領先於國際水平。他還利用研究開發高性能聚丙烯細旦纖維的優勢,研究開發纖維增強水泥基複合材料和耐火材料,不斷拓寬聚丙烯纖維的用途。
徐端夫及其課題組的研究興趣從高分子凝聚態結構基礎研究和高分子新材料研究轉移到了關係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生態問題。長期以來,他一直關注人類文明快速發展引發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問題。然而,作為一個圈外人他覺得愛莫能助。一次與老朋友閒聊的偶然機會,得知國外有一種先進的滴灌、滲灌技術。這種基於高分子材料大量生產而發明的灌溉新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灌溉農業的傳統模式。以色列用這項新發明發展高效農業,取得極大成功的事例使他非常興奮。然而他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基於高分子管道灌溉系統的新技術價格昂貴,我國貧困農民是用不起的。它用於低效農業生產,成本太高,無法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大田生產中推廣套用。由於投資巨大而沒有經濟效益,更難於在防治荒漠化中大面積鋪設這種昂貴的灌溉系統。徐端夫認為這是對高分子材料科學的挑戰,也是不可多得的機遇!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決然地挑起了研究開發高性能農用高分子新材料的重擔,希望通過大幅度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巧妙地設計製造廉價的農用高分子材料,為我國節水灌溉和荒漠化防治的壯麗事業添磚加瓦,貢獻一份力量。徐端夫不但致力於農用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開發,還遠涉邊疆,在鹽鹼地、退化草原及渾善達克沙地籌建生態建設科技示範園區,勇敢地挑起生態科學和大科學工程的研究重擔。他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徐端夫的研究興趣廣泛,除了高分子科學外,他還對無機化學、稀土化學甚至生命科學、生物醫學有興趣。然而他幾乎沒有任何業餘愛好,既不擅長運動,也不熟悉文娛活動。他與師長、家人、朋友和學生和睦相處,永遠是一個科技戰線上的老兵。他認為既然選擇了基礎性研究作為終生職業,就得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他知道任何具有創新性的科學思維和超前研究在社會群體中永遠是少數,一時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是經常會發生的。過去如此,將來也永遠如此……

代表性論著

1 徐端夫,徐振淼,范慶榮.熔紡尼龍6纖維的結晶過程.科學通報,1978,23:298 2沈靜姝,徐端夫等.熔體澆鑄的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共混薄膜的形態結構.電子顯微學報,1989,8(1):15
3 羅吉江,徐端夫.細旦和超細旦聚丙烯纖維的製造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91104649.6,公開號:CN1068603A
4徐怡莊吳瑾光,徐端夫.聚醯胺與稀土離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化學學報,2000,58(12)

簡歷

1934年4月10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52-1956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6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0-1981年 日本九州大學套用化學系訪問教授。
1995年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