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雄獅圖軸

徐悲鴻雄獅圖軸

此展品為近代的書畫,系徐悲鴻1934年送給學生顧瞭然的作品。主體繪一雄獅,筆觸中飽含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奮起反抗的浩然正氣。現收藏於鄭州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悲鴻雄獅圖軸
  • 館藏地點:嵩山南路168號(近綠城廣場)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所屬博物館:鄭州博物館
  • 所屬地區:河南鄭州
基本信息,文物介紹,作者簡介,畫風與造型,結構特點,造型獨到,

基本信息

數據:縱107.5厘米 橫109.5厘米

文物介紹

該畫主體繪一雄獅,矯健雄壯,毛髮凌亂,雙目圓瞪,有傲然不屈之勢。該畫左上題五言詩一首:“凜凜百獸尊,目中無餘子,劇知有長蛇,瑟瑟暗中伺,高行何所畏,浩然氣足恃。廿三年初冬瞭然仁弟存念悲鴻”。鈐方印兩枚,上為“悲鴻之印”,下為“東海王孫”,均白文;右下角鈐“吞吐大荒”方印。
《雄獅圖》系徐悲鴻1934年送給學生顧瞭然的作品。作者創作此畫時,我國東北三省已被日寇侵占,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人民困頓不堪,飽受欺凌,作者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創作了這幅怒目圓瞪悲憤之獅,雄獅巨頭長鬣,顧盼生風,傲射田野。此畫構圖簡潔,造型準確,筆墨老辣,筆觸中飽含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奮起反抗的浩然正氣。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1953)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畫學貫通中西,對中國傳統繪畫和歐洲傳統美術深有研究。作畫提倡“盡精微,至廣大”。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對西方繪畫,凡“可采入者融之”。素描、速寫善於抓住特徵,真切生動。強調重視人物畫,早期多取材於經、史,後期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創作中國畫題材廣泛,尤以畫馬馳名。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提出畫面要“寧方勿圓,寧拙勿巧,寧髒勿靜”。

畫風與造型

結構特點

徐悲鴻的作品造型嚴謹,構圖穩定,結構有序,吸收了西方繪畫在形象塑造上的優長,同時又融入水墨畫的靈機、活潑和寫意性,很好地顯示出其中西融合又別開生面的藝術風格。具體而言,在《雄獅圖》中徐悲鴻熟練運用了西方透視和解剖學的知識,通過立體和塊面的描寫,注重對於獅子的骨骼、結構和姿態的客觀展現。在用色上,也體現了徐悲鴻對色彩層次的關注,運用濃淡不同的赭色,將整個畫面層層渲染烘托,營造了整體的氛圍,又呈現了立體化的造型效果。徐悲鴻對傳統水墨技法的繼承也在作品造型中得到很好體現,東方式的線條引入既有助於形體的細節塑造,又具有明確的概括提純,而寫意性的筆觸和酣暢淋漓的用墨突出了雄獅的神韻,也令整個作品神采飛揚,頗具浪漫主義的畫意。

造型獨到

除了對造型的精準把握之外,《雄獅圖》也體現出徐悲鴻在細節處理上的獨到之處。畫家為了突出主體的形象,特將雄獅的頭部占據了畫面的1/3;對於雄獅鬃毛的描繪,既運用了書法中的飛白效果,又藉助於墨色的積染以追求厚重的質感和力量感;對雄獅眼神的突出描寫,是擬人化的神態賦予,也是徐悲鴻超離物象的概括提升,反映了畫家現實主義筆法與浪漫主義審美完滿結合的藝術志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