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岳

徐少岳,男,漢族,出生於1951年。中國劇協會員、四川省劇協會員、南充市劇協副主席、南充市川劇團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少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
  • 出生日期:1951年
  • 職業:官員
簡介,川劇業內人士評價,

簡介

1986年任岳池縣文教局副局長。1987年—1988年組織南充市地區編、導、演、音樂、美術各藝術力量在岳池歷時兩年創排兩台川北燈戲,先後至全國第六屆現代戲年會匯演及北京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1993年調入南充市川劇團任團長、黨支部書記,在此期間組織排練幾十個大、中、小型川劇、川北燈戲,曾在全國、全省獲獎。2006年川北燈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獲批准;同年,省委宣傳部為川北燈戲拍攝10集專輯;中央電視台、上海東方衛視多次拍攝並向全國播放;重新恢復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就此,川北燈戲成為全國一個獨立劇種、南充市一大文化品牌,劇團也受到文化部及省、地黨政的關懷,為劇團的生存及川北燈戲的傳承、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8年,徐少岳邀請省內18名文學作家為川北燈戲新編劇本21部,召開川北燈戲劇本研討會並及時投入排練、加工。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和熱愛使之成為了該劇團職工公認的自建國以來貢獻最為突出的南充市川劇團團長。
徐少岳

川劇業內人士評價

目前全川的絕大部分專業川劇團,要么解體,要么名存實亡。雖然有一個川劇團的牌子在,但已經是多年沒有演出,也不能演出了。即便是在川內名氣最大的省川劇院,也未能堅持常年演出。只有南充市川劇團,管理不亂、班子不散、堅持演出、屢獲大獎――
南充人捍衛川劇之苦旅
老領導再倡振興川劇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這是對川戲劇目繁多的總結。“世上有的戲就有,踩著樓板唱起走。”一句民謠,把我們重新帶回到往昔川劇紅火的年代。
如今40歲左右的人應該不會忘記,當年的南充城鄉,川劇盛況空前。縣縣有劇團,鄉鄉有演出。更有老者回憶,再回首“十年浩劫”之前,在巴蜀大地上,觀看川戲更是當時人們娛樂休閒、待客會友的“高級享受”。
1982年,四川省委發出“振興川劇”的號召,在表明對川劇這一藝術瑰寶予以“搶救、繼承、改革、發展”的同時,川劇這一獨特的藝術門類,其生存現狀的不佳由此也略見一斑。25年彈指一揮間,時至今日,雖然川劇的名聲越來越大,但川劇的觀眾卻越來越少,專業劇團瓦解,演職人員流散。2006年春天,四川以楊超馬識途為首的12位德高望重的老領導、老同志,向省委及省委主要領導發出了《關於堅持不懈地振興川劇的建議信》。他們在信中指出:“最具巴蜀文化特色的川劇,在資訊時代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化和外來強勢文化的衝擊下,其影響逐漸式微,台上、台下接班人堪憂,川劇學校招生困難,劇團缺乏演出場所,日常演出稀少,越演越賠,從業人員數量劇減,優秀演員流失,劇作家屈指可數。”
老領導、老同志們並非危言聳聽。出於對川劇事業的關心和熱愛,他們進行專題調研,同時邀請有專家學者和相關領導召開了4次座談會,《建議信》由此出台。
嘉陵江畔的川劇碩果
果城南充,嘉陵江大橋西頭。模範街與濱江大道交會處,建團57周年的南充市川劇團就坐落在這裡。穿過戲迷巷,走進排練場,記者看到的是生龍活虎的小青年,聚精會神的老演員。鑼鼓鏗鏘,唱腔高亢,一絲不苟的排演既是練兵,又是為當晚的演出作準備。後台一塊粉牌,上書當天的演出劇目及演職人員。
指著這塊粉牌,團長徐少岳很是驕傲:就憑這,全川獨一份啦!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全川的絕大部分專業川劇團,要么解體,要么名存實亡。雖然有一個川劇團的牌子在,但已經是多年沒有演出,也不能演出了。即便是在川內名氣最大的省川劇院,也未能堅持常年演出。只有南充市川劇團,管理不亂、班子不散、堅持演出、屢獲大獎。“市委領導稱我們是獨扛振興南充川劇的大旗,其實,在整個四川省,我們也是扛這面大旗的主力軍!”徐少岳很是得意。
的確,南充市川劇團是川東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戲劇團體,現有演職人員150人,擁有周海濱陳全波、袁燕影、汪洋、孫勵輝、彭涓、馮詩文等一批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以及川劇中、青年國家二級演員胡瑜斌、陳波、金紅等十餘人。當年除市川劇團外,在整個南充,每個縣市都有專業的川劇表演團體。如今,和川內其他地區一樣,各縣市的川劇團要么解體,要么名存實亡。南充市川劇團堅持在周末演出兩場,每場能售出近200餘張票;而在每年春節期間,票價比平時高出一倍,觀看演出的觀眾能達到場場爆滿。“南充有一大批離不開川劇的老觀眾。而散布在民間的大大小小的業餘團隊,也為川劇留住了一批觀眾。從這個點上說,民間人士同樣是振興川劇的希望所在。”徐少岳說。
市川劇團曾多次進京到中南海為中央領導獻藝,受到高度評價和讚賞。在參加全國、全省、外省的名種大、中型藝術節、調演、比賽演出中,分別獲得全國“金獎”等100多項大獎。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戲劇》、《四川日報》等媒體和專業報刊給予高度評價,被譽為“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為川劇、為南充贏得了美譽和榮光。
南充川劇存續之謎
在4月20日,南充市振興川劇座談會上,對南充市川劇團的生存發展之道,宣傳文化部門的領導和有關專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南充川劇的傳承苦旅,雖然同樣艱辛與曲折,但她的一枝獨秀,實在值得總結推廣。
多年以來,南充市黨政部門對川劇藝術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市川劇團作為全民國有事業單位,其職工的工資福利等,全由政府買單,基本上解決了各地“兵無糧而自散”這一難題;1995年,市上給出人事指標,當年劇團得以在全市各縣市區招生,培養出如今留團的23名青年學員,基本上解決了學員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
南充市川劇團一班人馬勵精圖治、自強不息,是其得以生存發展並寄望壯大的內因。上世紀90年代初期,劇團面臨破產解體。劇團領導帶領全團職工爭取政策、消化官司、發展三產,最終走出困境。時市委副書記蒲顯福在總結大會上說:“選好一名幹部,救活一個劇團。”
劇團堅持“無劇不成團”的信念,瞄準市場及觀眾,常年堅持周末及節假日對外公演,滿足觀眾需求。同時瞄準賽場,屢獲大獎,提升了業務水平和知名度。如2005年在綿陽舉行的四川省精品劇劇目比賽上,劇團舉辦了川北燈戲專場,其《鬧隍會》、《秀才賣缸》、《靈牌迷》、《嫁媽》等轟動了科技城,贏得領導、專家尤其是觀眾的好評,獲得了優秀新劇目等8項大獎,位居全省之冠。
在留住老觀眾的同時,努力培育新觀眾。市場與觀眾,是振興川劇的兩大核心。劇團以多途徑、多形式、多品種開發市場,組織小型、特色節目赴全國各地及海外演出,排練與時代合拍的現代戲到學校、基層演出,把川北燈戲等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送入大學校園。遠在西南科技大學就讀的一名南充學子,在觀看了川北燈戲之後,著出長文上網發表,為家鄉的文化藝術而驕傲自豪。
在內部管理方面,劇團打破大鍋飯,實行演出補貼制度。越演越賠是目前其他劇團不敢堅持常年演出的主要原因。劇團把第三產業的收入用於每場的演出,出場演職人員以角色分工的不同,按4個層次領取補助。“這在提高演職人員積極性、保證其正常收入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劇團有了劇,有了觀眾,有了傳承和發展。”徐團長說。
南充川劇地位甚殊
作為團長,徐少岳並非川劇專業演員,但他從事川劇演出團隊的管理已經有20多年的經歷。在他看來,南充市川劇團之所以能生存、之所以有發展、之所以將壯大的原因,還在於這樣一個小小的團隊,卻坐擁兩項“國寶”。
2006年夏秋,經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四川在戲劇類有3項,全都與南充有關: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
考證川劇歷史,它分為四大流派:川西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其中的川北河發源地,就是我們南充。南充是川北燈戲的搖籃,是川劇彈戲(川梆子)的發祥地。歷經數百年風雨,它們仍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頑強地生存與發展。其中川北燈戲是南充川劇團的看家拿手。在徐少岳他們看來,在南充談振興川劇,首要的就是從燈戲開始。
正因為如此,同樣是4月20日川北燈戲劇團掛牌成立。它與市川劇團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言及對“國寶”川北燈戲的保護與傳承,在感受肩頭責任重大的同時,徐少岳們也看到了無限的希望。“國家對我們的重視程度將會更大,扶持力度將會更強!”
如果他的想法僅停留在有了牌子就沾沾自喜這個層面,川北燈戲的前途應該是值得憂慮的。可喜的是,他不是這樣。對於將來,徐少岳有一句最形象的話:“要把國寶這個牌子,從博物館請出來,請到市場上去!”
(以上評價部分摘自中國川劇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