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勝,男,1956年2月23日出生,重慶市潼南縣人。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教授,曾任民盟溫江區總支副主委。1982年1月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職業教育工作。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87年評為“作物栽培講師”,1996年12月評為“農學高級講師”,2002年12月轉為“副教授”,農學高級註冊諮詢師,國家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
2004年徐老獲得了“中國教育二十年名師獎”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大勝
- 出生地:重慶市潼南縣
- 出生日期:1956年2月23日
- 畢業院校:四川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教育二十年名師獎
簡介,人物榮譽,主要論著,
簡介
徐大勝,男,1956年2月23日出生,重慶市潼南縣人。1982年1月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職業教育工作。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87年評為“作物栽培講師”,1996年12月評為“農學高級講師”,2002年12月轉為“副教授”,農學高級註冊諮詢師,國家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現任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督導處處長。成都市第六屆作物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3月由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市83/84年度先進工作者”稱號,並獲得獎勵。2000年和2002年兩次被學院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後擔任作物栽培、土壤肥料、農業氣象、遺傳育種等課程;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積極進行農業科研和教育研究工作,撰寫論文。
他先後承擔了《作物栽培學》、《遺傳與作物育種》、《遺傳學》、《植物與植物生理》、《土壤與肥料》、《農業氣象》和《統計學原理》、《統計學原理與農業統計》、《農業經濟管理》等10餘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所授課程深受師生的好評和喜愛。在他的主持下,《農業氣象》建設成為四川省省級精品課程,同時又是教育部農林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精品課程;《遺傳與作物育種》建設成為成都市市級精品課程和成都市質量工程項目精品課程。徐大勝先後參加了省市和教育部組織的17個科研項目,獨立撰寫了100多篇科研論文和數十部專業著作。
人物榮譽
參研國家星火計畫1項,主持省級科研項目1項,院級項目1項目,參研省級項目2項,市級項目2項。參研的國家教育科學十五重點項目《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方式研究》和《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分別獲得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產業化城鎮化互動研究總課題組子課題一等獎和二等獎。《高等職業教育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獲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第十次教育學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已在各類專業雜誌和教育教學研究雜誌上發表論文和交流論文50餘篇,其中獲獎論文19篇。在獲獎論文中,獲國家級“一等獎”論文3篇,二等獎的論文1篇,三等獎1篇;省級“二等獎”1篇,三等獎4篇;市級“一等獎”論文2篇,二等獎的論文2篇,三等獎5篇;編寫各類教材、著作10種。是四川省2004年國家星火計畫項目――“農村勞動者科技知識、專業技能培訓”的主研人員之一,也是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通過農村勞動者科技培訓,促進農民增收”的主研人員之一。
主要論著
《半旱式栽培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獲由四川省農科院、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省作物學會、四川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組成的“農作物青年科技優秀論文”評審會,被評為“三等獎”,並發表在《耕作與栽培》1988年1期上;《高產小麥分櫱成穗與產量的關係》發表在《耕作與栽培》1989年1期上;《雜交水稻高產栽培的理論與方法》分別發表在《耕作與栽培》1990年1和2期上;《提高城郊型農業效益的基本途徑》分別發表在《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1期和《四川農場》2001年2期,2002年7月被“第二屆三峽經濟發展學術交流研討會”評為“優秀文章一等獎”,2002年8月被“中國入世與東南亞經濟合作學術研討會”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2004年1月被“第二屆中國特區經濟發展與WTO學術研討會暨社科優秀成果頒獎會”評為“優秀成果一等獎”;《發揮專業優勢,促進產業教學的協調發展》由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教育報社培訓中心,現代教育與實踐論壇評審會,現代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聯合組成的“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論壇”徵稿評比大獎賽,獲“一等獎”,該文獲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2002-2003年度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論文”“二等獎”,獲成都市高職中專教育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該論文已載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中,並載入《中國專家名人辭典》(13卷)中;編寫高職高專教材2種,省級教材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