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徐啟明(1893年1月17日-1989年3月21日),字光華,中將。
桂系軍政集團的骨幹將領。民國廣西省榴江縣寨沙鎮(今屬
鹿寨縣)人。早年就讀於桂林陸軍國小, 武昌陸軍中學、
保定軍校、
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初任廣西陸軍模範營連附、廣西邊防軍副營長、營長、副司令、司令、廣西省政府政務處處長、民團監督。抗戰軍興,歷任師長、副軍長、集團軍參謀長、綏署參謀長、第七軍軍長。抗日戰爭勝利後,遷二十一集團軍參謀長、
北平行轅總參謀長、
第十兵團司令等要職。
1911年(宣統三年)就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參加辛亥武昌首義,編為學生軍,派赴
漢口對清軍作戰。
歷任營長、旅參謀長、團長等。
武昌起義後,加入廣西北伐部隊開赴南京。1917年冬,參與護法之役。1929年,歷任
李宗仁部團長、任第15軍
後方指揮兼第1縱隊司令,駐紮柳州,奉命拒湘軍於三門江。李、白、黃再次統治廣西後,復出歷任參軍、政務處長、民團監督等職。1934年任第四集團軍參謀處處長。1936年任第二十三師師長,同年調任第十九師師長,參加兩廣倒蔣活動。1937年3月國民政府任命為陸軍少將。“八·一三”淞滬抗戰中任第七軍副軍長兼第二十一集團軍一七○師師長。
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後,徐啟明隨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北上抗日,參加
台兒莊和蒙城等戰役。任第七軍一七O師師長,駐防連雲港。後任第七軍副軍長兼任一七O師師長。徐啟明在台兒莊血戰、蒙城戰役及
武漢會戰中,率部痛擊痛殲日寇。後調任二十一集團軍參謀長,抗戰勝利後,任第八
綏靖區副司令官兼參謀長,駐守大別山地區,直至抗戰勝利。
1947年,調任
北平行轅參謀長(主任
李宗仁),1949年初任第10兵團中將司令官。
1950年春赴香港。1954年受台灣政府召集前往台灣居住,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會員、軍理組暨“重建廣西小組”召集人。
1982年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理事長。
1989年3月21日在台北榮民醫院病逝。、
生平小傳
徐啟明,原名徐成,字光華,廣西鹿寨人,生於1894年1月17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一)。徐啟明出生書香門第,後立志從軍,成為了
廣西陸軍國小堂的學生。辛亥革命時,他參加學生軍北上,後入武昌預校,繼入
保定軍校,成了第二期步兵科的學生。
1916年5月徐啟明在軍校畢業後,投奔
岑春煊的
兩廣都司令部,並直接被任命為上尉參謀,但是這個司令部在一個月後就裁了,徐啟明也因此賦了閒。到了1917年5月廣西成立模範營時,徐啟明覺得是自己復出的機會,就靠著
馬曉軍看重軍校畢業生的機會,在第1連當了少尉連附,與保定三期畢業的
黃紹竑、
白崇禧、夏威等人成了同僚。不過徐啟明在模範營只待個半年,就被調到廣西邊防軍當中尉營附,並在四年後因邊防軍的瓦解而再次賦閒。這樣一個經歷,使得徐啟明失去了成為
新桂系原來的機會,也使他個人反倒不及三期畢業的學弟了。
1922年2月,徐啟明第三次踏足軍旅,這一回他投奔的是新任省長
馬君武。馬氏見徐啟明有個人才,就又推薦他到新成立的富桂游擊司令
許宗武那裡當少校副官長。兩個月後,游擊司令部改組為廣西警備軍第8路,徐啟明仍然當他的副官長一職。 要說徐啟明的仕途確實夠坎坷的,他這個副官長當了不到半年,就又碰上馬君武被廣西軍閥趕走的事情,失去了靠山,徐啟明所在的部隊也自然就瓦解了,於是他第三次下野,成了閒人。
對於徐啟明來說,他立志當個軍人,以及最終成為統兵一方的將軍的願望一直沒有放棄。於是他在一個月後又投奔了廣西邊防軍
李白雲的部隊,並在李氏的賞識下,當上了中校副司令。 1923年7月是徐啟明軍旅生涯的轉折點,在這一年,李白雲在和
新桂系的戰爭中戰敗了,李本人也宣布下野。邊防軍殘部雖然在徐啟明的收容下得以殘存,但勢力弱小的徐啟明自己也明白,所部被吞併是遲早的事,他經過考慮,想到自己畢竟與黃、白、夏有過同事關係,又都是保定軍校畢業的前後期同學,就決定率部投降。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徐啟明的這個決定是正確,他也因此成為新桂系的一員,並被任命為邊防第1路上校司令。
徐啟明雖然成為了
新桂系的一員,但作為外來戶的他在一開始並不被信任。當廣西陸軍改編為
國民革命軍第7軍的時候,徐啟明就被剝奪了兵權,調任第5旅(旅長
伍廷颺)上校參謀長。對於這一調動,徐啟明心理也明白自己的地位要動搖了,於是他就去疏通老同僚,並最終在得到
白崇禧和夏威的保薦之下,當上了第6旅(旅長
韋雲淞)第11團的團長,再次成為帶兵官。1927年7月所部改稱第7軍第6師(師長
黃旭初)第11團,仍任上校團長。9月所部改稱第15軍(軍長
黃紹竑)第3師(師長黃旭初)第11團,仍任上校團長。1928年4月所部改稱第51師(師長黃旭初)第5團,仍任上校團長。
徐啟明對於重新返回帶兵官的崗位十分滿意,不過這個11團一直駐守在廣西,使他在整個
北伐戰爭時期一直沒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不過到了
蔣桂戰爭爆發時,時任第51師第5團團長的徐啟明終於有了表現的機會,升任護黨救國軍(指揮官
伍廷颺)第1縱隊少將司令官兼第5團團長。他所在的部隊先是擔負側擊粵軍的任務,之後又在回援廣西時作為救援主力中的一路。徐啟明這回是拚命了,因為他想在
新桂系中穩定自己的地位,不過他沒有考慮到新桂系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他的部隊回到廣西不久就因為
呂煥炎等人的主和,而被迫接受改變。由於他在蔣桂戰爭中的表現,使他已經不可能繼續在
俞作柏時期的廣西部隊任職了,辭去軍職就只能是他唯一的出路了。
對於徐啟明的辭職,呂煥炎到是覺得十分可惜,就挽留他在新編第16師當少將總參議。然而對於呂煥炎的知遇,徐啟明並不感激,因為在他的眼中,俞、呂都是新桂系的叛徒。
當
李宗仁重新返桂掌權,呂煥炎叛變時,徐啟明堅定的回到了新桂系的團體。只是由於他在呂部任職的經歷,再次受到了懷疑,這就注定他的接下來的任職中,只得以少將參軍的名義經歷了中原大戰。(1930年1月出任第8路軍少將參軍。4月調任廣西省政務處處長。11月11日兼任
南寧海關監督。12月8日辭去兼職。1931年3月調升第1
方面軍(總司令李宗仁)中將參軍。6月所部改稱第4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仍任中將參軍)。
徐啟明對於這個結果並沒有懊惱,他反而利用這個機會申請去
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二期深造。這一決定可說是十分明智的,在當時,
白崇禧正大力培植自己的軍事勢力,對於徐啟明這樣一個模範營的老同僚,又是陸軍大學渡過金的高學歷軍人來說,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當1936年
兩廣事變發生時,徐啟明被任命為第23師(未成立)師長,旋又調任第19師(轄三團)師長,直接成為了
新桂系團體中的高級領兵將領。
抗日戰爭爆發時,徐啟明率領第170師(原第19師改編,轄兩旅)開赴上海參戰,不過他的部隊只趕上了會戰的末班車,這使他承擔起掩護主力後撤的斷後任務。其後,他又率部參加了
徐州會戰,於淮河阻擊日軍。在這兩次會戰中,徐啟明沒有立下什麼大的功勞,但也沒有什麼過錯,這就使他的仕途沒有像其他幾個新桂系的軍、師長一樣被中止。但是他的平淡表現,也使
白崇禧認為他不適合當一個帶兵官,於是在抗戰的頭幾年中,徐啟明先是擔任第21集團軍參謀長,後又擔任廣西
綏靖公署參謀長,脫離了指揮崗位。
徐啟明重新回到指揮崗位是1943年7月的時候了,當時由於駐防大別山的
桂軍連番遭到日軍打擊而無所作為,被迫使白崇禧決定更換人事,於是白氏將第7軍軍長的位置交給了徐啟明,而將原任軍長的
張淦調為21集團軍副總司令。
事實證明,徐啟明確實不怎么適合當個帶兵官。在他當軍長的這一時期內,日軍、
偽軍,乃至新四軍的多面作戰使他焦頭爛額,尤其是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4月與新四軍的兩次作戰中,第7軍所屬第171師連番戰敗,第512團團長和第513團團長先後被俘的丟人戰績更加注定了徐啟明在帶兵崗位長遠不了。 1945年8月,徐啟明在抗戰勝利之際調任第21集團軍參謀長,後來他雖然又擔任過第8
綏靖區的副司令官以及
北平行轅的參謀長,但與實際帶兵的崗位無緣了。
時間到了1949年5月,徐啟明在第8綏靖區的上級夏威組建了第10兵團,他也因此成為了副司令官。由於徐啟明和夏威在8綏區時期的關係搞的十分融洽,又加上他和夏在模範營時又都當過連附,這就使夏威在卸任第10兵團司令官這個兼職的時候,全力推薦由徐啟明來接任司令官。只是隨著時局的變遷,徐啟明的這個司令官根本沒有機會表現,隨著解放軍勢如破竹的進攻,第10兵團毫無反擊之力,反在解放軍的攻勢下一路退回廣西,並最終在雷州半島被
邱會作部急襲全軍覆滅。
面對這個結局,一度被俘又逃脫的徐啟明覺得沒有臉面回去向
白崇禧報導了,於是選擇避居香港,在那裡以行醫為生。1954年台灣重新選舉“國大”代表,徐啟明在這個時候收到了白崇禧以及
新桂系其他在台同僚的邀請,前往台灣參加“國大”,並當選為代表。於是他決定在台北定居,直到1989年3月21日因病去世。台灣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有:《徐啟明先生訪問紀錄》。
淞滬殿後
1937年,震驚中外的
淞滬會戰已然持續了近三個月。 11月5日拂曉,日軍精銳部隊從杭州灣金山衛登入,其主力
第十軍上岸不久便直撲楓涇、平望、嘉興,企圖截斷上海方面淞滬會戰的中國守軍的退路。蔣介石一邊下令淞滬部隊加緊由浙皖贛邊境及常州兩個方向退往後方,一邊急調剛剛開抵達連雲港駐守的徐啟明,第二十一集團軍第七軍的兩個師星夜馳浙,搶先占據吳興布防,掩護國軍西撤。
第七軍是桂系部隊
李宗仁的老隊伍,擅打
山地戰,曾在北伐時期與葉挺獨立團聯手,創造了賀勝橋大捷。當時第七軍共轄三個“
乙種師”(每師兩旅四團),一色的捷克式扁平
鋼盔、德式步槍、黃軍裝、著草鞋或光腳。轄下第一七0師作為先頭部隊於16日南下,隨副軍長徐啟明(兼該師師長)取道津浦線火速過江,於17日凌晨抵達吳興城郊。稍後,第一七二師師長
程樹芬也率部趕到。部隊依滬寧公路橫向展開,在
南潯、
升山、
吳興縣城、以及吳興側後方的
李家巷,分別設定四道防線,阻擊日軍;
徐啟明的一七0師主守公路和右翼之水田、湖沼區域,一七二師擔負公路左翼丘陵地帶的防禦。中國軍隊的動作,事實上只是略微快了一步。因為幾乎就在同一天,日軍第六、第一一四師團已然進逼至南潯。
第七軍還從未遇見過如此野蠻、瘋狠的敵人,根本壓制不了鬼子的強大火力,但依然迎頭痛擊日軍的一波又一波衝鋒,雙方激戰至黃昏。徐啟明的一七0師的一個團傷亡嚴重。該師原擬轉入
南潯鎮區,以夜戰、巷戰繼續與敵周旋,但為了避免一旦交火,民宇盡毀,不得已放棄計畫而漸次後撤升山、大錢一線。由於山勢低矮平緩,加上來不及對國道作徹底破壞,日軍的坦克、
裝甲車差不多可以順公路下來,直接碾向山腰,甚至衝到我方的陣地前沿開炮,殺傷力極大;其步兵的平射炮,也可以推近轟擊,摧毀第7軍的
重機槍工事。
第七軍的八桂子弟兵,包括甫上戰場的新兵,沒有哪個是孬種。一七二師據守八里店(升山右近一鎮點)的一個連,遭到數倍於己的日軍包圍,子彈打完了,就衝出戰壕拼刺刀,最後全部殉國。該師副師長
夏國璋(兼第五二二旅旅長),聞悉八里店危急,率部馳援。激戰中,他身先士卒,數次帶領敢死隊從敵人手裡奪回陣地,不幸被日機空襲擊中,英勇陣亡。五二二旅的官兵們與日軍白刃肉搏,終至全部壯烈犧牲。當天17時,升山失守。第七軍轉移到第三道防線堵擊。第三道防線的主陣地,就構築在吳興城下。
24日破曉,日軍集中30多架轟炸機,配合地面部隊,對第七軍的防線發起猛攻。一七二師在吳興城區北側的外圍陣地,首先受到敵人飛機、坦克、重炮輪番不息的凌厲轟炸,隨即,便是步兵潮水一般壓來的集團衝鋒。陣地在敵我之間反覆爭奪,幾度易手。打到下午,一七0師在吳興城東門、南門的多處工事,亦皆成廢墟,人員損失慘重。該師第五一0旅旅長漆道徵請求師部緊急增援。師指揮所就在彈雨橫飛的東門附近。副軍長徐啟明的答覆只有四個字:無兵可援!全師各自為戰,血拚死守。日軍在付出了很大代價後,第一一四師團一部勉強攻入東門。
第七軍於吳興城一線的阻擊,仍然在堅韌地繼續著。一七0、一七二兩師的餘部會合後,於城區西南的仁皇山,迅速構建堵截工事,並對日軍實施逆襲。無畏強敵的桂系士兵,一直在吳興環城地帶堅持抵抗到27日日落,方才趁著夜色,撤向李家巷。據2010年還健在的老人們回憶,中國守軍撤離城西後,一些鄉民上山掩埋自己將士的屍體,發現他們都是在戰壕前朝前倒下的。
而此時之第七軍,實際上已然是個殘缺不全的“空架子”了。這些天,他們以7團之眾(第一七0師一個團及一七一師,(此前已奉調淞滬參戰),堵擊日寇的近兩個滿員
師團,兵力不及敵人二分之一,武器、火力之強弱更是懸殊,打到幾近彈盡糧絕。
周祖晃軍長給南京發報告急,久久未獲確復。第七軍決定:繼續打下去!他們料定敵人急於西進,一兩天內“必有大舉之行動”。於是,部隊一面搶占公路左右山丘的制高點,準備迎敵;一面破壞後方路橋,堵塞敵人炮隊、坦克的通道。
29日天剛天亮,日軍的飛機就沿著公路向西偵察,炮火也開始朝李家巷延伸。未幾,日兵在坦克、
裝甲車的掩護下往第七軍的防線撲來。戰鬥很快形成膠著狀態。有好幾輛坦克攻入我方陣地,橫衝直撞,頻頻開炮,情勢極其危險。第七軍的百多名戰士挺身上前,團團圍住坦克,前赴後繼地冒死爬上車身,將
集束手榴彈塞進炮塔,當場炸翻了幾輛。
徐啟明副軍長親自在前沿高地督戰。雙方惡戰至14時,日軍又上來了增援部隊,加緊猛攻第七軍的中央陣線,同時向兩翼包抄。第七軍三面受敵,勢將被圍,只得且戰且退,臨時決計往西南的泗安方向轉移。
當天傍晚,這支滿身硝煙、傷殘累累的隊伍行至半途,突然發現前方火光,似有中國軍人在舉火燒橋。詢之,對方乃是從淞滬撤退的
殿後部隊,為阻敵尾追,故而燒橋;並告:淞滬守軍的大部,已經由杭州、安吉,通過泗安,轉道皖南之郎溪、宣城,撤向南京。第7軍據此斷定,自己“堵擊敵人、掩護國軍轉進的任務已經完成”,遂折向孝豐,與正駐防浙西的四十八軍會合。到達孝豐,清點兵員,第七軍的一七0、一七二師,將士傷亡逾半。而中華大地的吳興城下,亦是遍地日軍屍體。
1946年4月,
何應欽以陸軍總司令,發表了長達10餘萬言的《八年抗戰之經過》一文中,回眸中華民族戰勝日寇的艱巨歷程,在文中特別提到了“搶占升山”的作戰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