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李家鎮相傳原名上田村,後來有戶姓李的,從四川遷來,逐漸發展成村,才更名李家巷。抗戰時東部稱東山鎮,西部稱大石鄉,抗戰勝利後合稱李家巷鄉,解放後轄區東部為李家巷鄉,西部為長福鄉,1956年兩鄉合併為李家巷鄉。1958年10月建公社,1979年李家巷自然鎮劃為縣屬直轄鎮,1981年2月撤公社建制,將所屬20個大隊(行政村)劃入李家巷鎮至今。
地理環境
李家巷鎮位於
長興東南,東靠弁山與洪橋接壤,南與湖州市弁南鄉相連,西、北與
呂山鄉、
雉城鎮毗鄰。現全鎮56平方公里,其中集鎮面積2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5個居民委員會,3.3萬人口;距雉城鎮 9Km ,東距上海 160Km ,南臨杭州 91Km ,北靠南京 180Km ,距蘇州 110Km ,鎮境內交通發達,兩條高速公路-
杭寧高速公路、
申蘇浙皖高速公路,兩條國道-
104國道、
318國道交錯而過,與
宣杭鐵路、長湖申航道共同構成了發達的水陸交通運輸網路。鎮內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石灰石、石英石、頁岩、方解石、矽灰石等儲量豐富,其中石灰石儲量達3.02億噸,是全國最大的重質碳酸鈣基地。李家巷鎮是浙北地區經濟發展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鄉鎮,1989年起先後被評為浙江省工業衛星鎮、湖州市小康鎮、縣綜合經濟實力鎮、湖州市“衛生鎮”和湖州市“文明鎮”,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社會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省教育強鎮”“全國千強鎮(第455名)”,2005年又被評為“浙江省衛生鎮”。
社會事業
鎮區有中學、國小和成人教育學校各一所,幼稚園6所。文化站、有線 電視站、舞廳、棋牌、網咖等娛樂場所16家,醫院一家和個體醫療所8家,商戶185家。鎮區建設逐年發展,1991年至1995年,新建、拆建住宅8. 2萬平方米 ,1993年實施鎮區拓展,開發新區面積 12公頃 ,並新建了中星樓、農業銀行營業所、保險服務所、供銷綜合樓等建築。至2003年底,房屋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6萬平方米,人均居住宅面積 22平方米 。
經濟概況
李家巷鎮工業集中區(長興經濟開發區東南區),2000年7月開始建設,規劃面積4.93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1.7平方公里,歷年來基礎設施投入累計達1.06億萬元。截止2005年底入園企業已達80家,其中投產企業57家,總協定投資額超19億元,實現工業產值5.98億元。開發區空間分布採用“一心四軸四區塊”的方式,由四條主幹道將園區劃分為一個服務中心、四個區塊,四個區塊分別是輕紡工業區、玻璃製造區、新型建材區、高新產業區,其中已建成的一期規劃區為輕紡工業區,預計到2010年整個工業集中區完成建設。此外李家巷鎮還三個已建和正在建設的村級孵化器—沈灣村碳酸鈣深加工孵化器、許家浜村個私孵化器章浜個私孵化器。
李家巷鎮中部和西北部,歷來以種植水稻為主,糧桑並舉,兼營漁業、畜牧業。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三農”問題的出現,鎮黨委、政府積極調整工作思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要求,實施“510”工程,發展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形成以水產、瓜果、花卉苗木、畜禽為主的特色農產品,以李家巷村龍華、弁山為主的500畝苗木基地、廣福橋村為主的1000畝特種水產基地、石泉村畜禽養殖加工基地和國道沿線的綠化基地。到2005年底農業總產值達到1億元,共新發展苗木花卉405畝,人造林1420畝,特種水產150畝,吊瓜600畝,商品蔬菜150畝。李家巷鎮工業經濟傳統以建材業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建材、輕紡、機械、化工等為主的行業結構,並向碳酸鈣深加工和高科技產品方向發展。全鎮現有礦業25家,水泥廠5家,石灰、磚瓦和輕重質碳酸鈣企業117家,輕紡企業102家,耐火企業45家,機電11家,化工6家。截止2005年底,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43家,工業產值達26.4億元,財政總收入超億元,達到1.02億元,工業利稅達2.05億元。
榮譽獎項
李家巷鎮是浙北地區經濟發展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鄉鎮,1989年起先後被評為浙江省工業衛星鎮、湖州市小康鎮、縣綜合經濟實力鎮、湖州市“衛生鎮”和湖州市“文明鎮”,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社會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省教育強鎮”“全國千強鎮(第457名)”,2005年又被評為“浙江省衛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