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黃塘村

後黃塘村

明永樂年間(1403-1425年),汪姓建村。因建村於黃色溫塘之北,故命名後黃塘村。後相繼有孟、於、齊、鄒、趙、曲、江、李、宋、徐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 後黃塘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0′。東與瓦罐窯村接壤,西與朱村相連,南與前黃塘村隔公路相望,北與小店村隔乳即一級公路相鄰。隸屬辛安鎮。東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桑、蔬菜等。 2002年,全村202戶,598人。有趙、鄒、於、齊、曲、江、李、宋、徐等9姓,均為漢族。其中趙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黃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辛安鎮
  • 面積:2.6平方公里
  • 人口:598人
  • 耕地面積:57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後黃塘村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43人,其中攻讀研究生者1人。 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後黃塘村呂劇團在鄰村很有名氣。90年代以來,村成立了秧歌隊,多次到鎮上參加匯演。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11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300元,有各種運輸車64輛,機車45輛,電話75部,彩電172台,電冰櫃4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97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1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村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6年,村投資14萬元,安裝了自來水。 1992年以來,全村310人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到2000年底,全村累計投保額達到11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曲風田在木橋夼村於鳳陽家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成立黨支部,曲風林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成立了3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民工10餘人,隨軍南下。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4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40名。曾有曲風林、趙申春、江希忠、趙蘭芳、于吉祥、鄒殿成、趙文忠、趙天福任黨支部書記。1998年起,趙江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趙申春、趙蘭芳、趙金伯、於長祥、趙德芳、于吉祥、鄒殿成、趙天福、趙文忠、趙希忠、趙江。1999年4月,支部書記趙江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