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湖晚坐》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五言律詩,寫詩人後湖晚坐時所見景致,及其悠閒情懷,大約作於詩人自潁州教授任上罷歸後的幾年家居賦閒之時。首聯是寫近景,通過淺水和荒城,描繪出一種靜謐的環境。頷聯是寫遠景,寫青林和白鳥,充滿自由和生機,成為名句。頸聯是抒發詩人的感慨,遠離官場,隱居山林,名列蘇門,頗感欣慰。尾聯寫歸雁和暮鴉,寄託了詩人耿介自守的志氣。
全詩淡墨寫景,誘人想像,情寓景中,耐人尋味。語言風格似陶淵明,淡而實綺,癯而實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後湖晚坐
- 外文名稱:後湖晚出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後山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賞析評價,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後湖晚坐① 陳師道
水淨偏明眼②,城荒可當山③。
青林無限意④,白鳥有餘閒⑤。
身致江湖上⑥,名成伯季間⑦。
目隨歸雁盡⑧,坐待暮鴉還。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②淨:指湖水清。明眼:因湖水明淨而覺眼前湖面一片明澈。
③城荒:指徐州城荒蕪。此句言權且把徐州荒城當山林隱居。
④青林:青翠的樹林。
⑤餘閒:閒情逸緻。
⑥身致:致身於。江湖:指隱士居住之處。
⑦伯季:古人以伯仲叔季作為兄弟排行的順序。該句言文名成於蘇門諸士之間。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故言伯季間,喻相差很小,難分優劣。
⑧“目隨”句:化用嵇康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白話譯文
明淨的湖水使眼睛明亮,視覺闊原遠,荒蕪的城池原當作山來觀看。深邃杳渺的青林內涵無限深意。悠然自得的白鳥安享幾多悠閒。我這老病之身已在家居賦閒,一生詩名與黃魯直(山谷道人)等當在伯仲之間。此時,我的目光隨歸雁而消盡才收回,還仍痴痴地坐等暮鴉飛還。
創作背景
這首五律大約作於詩人自潁州教授任上罷歸後,至紹聖(1094-1098)初期被召為秘書省這幾年家居賦閒之時。
賞析評價
作品賞析
這首五律是寫詩人後湖晚坐時所見景致,及其悠閒情懷。
前面兩聯寫景不涉及人,但字裡行間卻隱然有一詩人在。晚坐後湖,首先撲入詩人眼帘的是後湖,故首句即寫“水淨”,也是因水之明淨而覺眼前一片明澈,極寫水之清亮。用“偏”字反映出乎尋常或意料的意思,具有強烈的感受語氣:“那湖水竟是非同尋常的清澈啊。”次句寫荒城。“城荒”,寫詩人當時看見自己所居之城很荒僻。因城市荒僻而以為“可當山”,聯繫頸聯的“身致江湖上”一句是說:儘管由於某種原因,不能隱於山林,只能隱於朝市,那么就把這座荒城權且當山吧。在意念之中,他便也就隱於山了。“偏”、“可當”,是詩人的感受、感覺,顯示了在首聯的帶有主觀感受色彩的景致外,還有詩人的存在。頷聯寫青林、寫白鳥。暮色籠罩下,詩人看見遠處青林中,不斷地升騰起迷漫的霧氣,蓊蓊鬱郁,如同那青林懷著無限情意;又見白鳥時而停在湖邊,時而集於樹上,顯得從容、悠然,仿佛極有餘閒似的。其實,從這兩句帶擬人化色彩的景物描寫中,讀者又能夠看到詩人自己:因為他遙望青林,其意無限,故覺青林似亦有無限之意;恰是他長時間(極有餘閒地)矚目白鳥,才以為白鳥也很有餘閒。於寫林、寫鳥中,含蓄地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悠閒情懷。
頸聯便明寫詩人自己“身致江湖”,說明他此時正過著隱居生活,是一個無所羈絆的隱士(因而才能如此悠閒地長坐後湖,觀賞著水、城與林、鳥)。“伯季間”,語本曹丕《典論·論文》:“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又《晉書·王湛傳》:“王濟對武帝曰:‘臣叔殊不痴,山濤以下、魏舒以上。’湛曰:‘欲處我於季孟之間乎?’”此處當指蘇軾、蘇轍門下諸君。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說:“子瞻、子由門下客最知名者,黃魯直、張文潛、晁無咎、秦少游,世謂之‘四學士’。至若陳無己(無己,陳師道的字),文行雖高,以晚出東坡門,故不若四人之著。故陳無已作《佛指記》曰:‘余以辭義,名次四君。’”後來陳師道、李廌與“蘇門四學士”並稱“蘇門六君子”。
尾聯寫景亦寫詩人自己。天色已晚,暮空中,雁兒急急歸去。詩人縱目追隨著它們的歸蹤,直至在視野中完全消失。雁已歸盡,人卻不能興盡而歸,詩人還在饒有興致地坐等著暮鴉歸來。人的閒散,情的閒適,於此又體現出來了。
此詩重複運用“白鳥”、“歸雁”、“暮鴉”三種禽鳥意象,應是白璧微瑕。
陳師道的詩在藝術上的最突出之處,便是表面淡而實際豐腴,此詩亦然。雖出以淡淡的筆墨,詩味卻是極其豐腴醇厚的。詩人將自已那種無案牘勞形、無爾虞我詐傷神的無拘無束的悠閒之態、自得之情,蘊於淡墨描繪的景物之中,清神幽韻,而又蒼勁雅健。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景,晚坐湖邊,眺望湖水荒城,於青林、白鳥的描寫中顯現賦閒家鄉的悠閒情懷。後兩聯抒情,是詩人晚坐的感情活動。既有身在江湖名在蘇門的自慰,又有目送歸雁、追蹤暮鴉的閒適,但這種閒散之情的背面是怨而不怒的含蓄表現。因為他畢竟是“名成伯季間”的有才之士,墨淡味醇是此詩藝術上的特點。
名家點評
元人方回評:“三、四一聯,尤簡而有味。”
清人馮班評:“第二句妙。”
清人紀昀評:“高爽。頹然自放,傲然自負,覺眼前無可語者,惟看雁去鴉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