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河山村

後河山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5′,北緯36°48′。東與石馬疃頭村為鄰,西與泊子村相連,南與香山林場接壤,北與中山夼村交界,東距小紀鎮政府駐地8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214戶,601人,有劉、張2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占總人口的99%。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劉文通、劉文遠從後寨頭村遷此建村。因村北小山上時見仙鶴落此,故名後鶴山村。後為書寫便利,演變為後河山村。另一說為,因建村於青山、河水之後而得名。 後河山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5′,北緯36°48′。東與石馬疃頭村為鄰,西與泊子村相連,南與香山林場接壤,北與中山夼村交界,東距小紀鎮政府駐地8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214戶,601人,有劉、張2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占總人口的9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河山村
  • 人數:601
  • 戶數:214
  • 耕地面積:73.3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後,村成立國小,校舍設在家廟裡,學生不過20人。1969年,村建13間新校舍,有教師3名,學生60餘名。後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口糧不夠吃,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口糧180公斤。1975年,人均口糧21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2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0輛,機車60輛,電話50部,電冰櫃12台。全村用上自來水,住上明亮的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劉文忠由大楊格莊紀希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劉文忠發展4人加入黨組織,並成立黨支部,劉文忠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進行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參加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有黨員13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29名。自1941年起,歷任黨支部書記有劉文忠、劉同修、劉同斌、劉丕祥、劉同斌、劉孔來、劉文山、劉丕安、劉丕禮、劉奎勝、劉孔田、劉奎勝。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1999年9月,劉保國當選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劉奎勝、劉孔倫任委員。歷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有劉興政、劉同新、劉丕祥、劉鳳國、劉明俊、劉丕賢、劉孔學、劉丕安、劉孔學、劉丕安、劉孔成、劉香明、劉明起、劉保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