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董格莊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董姓從安徽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董格莊。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村西又建一村,稱西董格莊,本村遂改為東董格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董格莊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部
  • 面積:約3平方公里
  • 人口:442
  • 耕地面積:81公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董姓從安徽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董格莊。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村西又建一村,稱西董格莊,本村遂改為東董格莊。後有紀、於、藍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 東董格莊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4′,北緯36°47′。東與後河山村為鄰,西與西董格莊相連,南與崖後村接壤,北與前泊子村交界,隸屬小紀鎮,距鎮政府駐地11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1公頃,山嵐2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芋頭、桑等。 2002年,全村145戶,442人,有於、藍、紀、馬、徐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於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了東董格莊國小。1959年,國小1-5年級在本村就讀,學生達到50多人。之後,教學設施逐步配套,盼欠催院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2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技術人員來村開展果業、蠶業技術講座。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盼尋樂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60多輛,機車40多輛,電話60部,彩電100多部,電冰櫃4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煮槳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4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煉妹習。到2002年,集體修建學校,辦公室等40多間,占地0.4公頃,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3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4年投資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0年投資3萬元,吃上自來水。並先後成立了幼稚園,衛生室等。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於風義、於風信、於九敏、於九德等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阿府格,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於九敏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了兩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5人隨軍參加了萬弟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43名。先後有於九敏、於九德、於九敏、於九德、藍風義、於良君、於九生、於九京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成轎民狼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駝蘭囑棵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鳳禮、於九德、藍樹國、藍鳳義、於良軍、於九生、於九京。1999年4月,於九京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