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望海村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劉姓和賀姓來此建村。因建村處地勢較高,眺望黃海,美景盡收眼底,且與前望海是近鄰,本村在北,故命村名後望海。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高姓自徽村、呂姓自煙臺七夼、胡姓自城裡陸續來此定居。後有王、姜等姓自外地遷入。 後望海村位於菩薩山西麓,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46′,西接蒲萊河村,北依望海山,南與前望海村相鄰。隸屬留格莊鎮。西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蘋果、桃等。 2002年,全村有175戶,527人。有高、呂、胡、王、姜、李、任、冷、孫等9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高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望海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菩薩山西麓
  • 面積:4 km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在前望海村成立望海完小。1958年,望海完小由前望海村遷到本村。1964年又遷到前望海村。1969年,望海完小改辦成望海聯中。1972年由聯辦村出資,在前望海村村西修建新校舍32間,有教職工20多人,學生300餘人。1995年,聯中合併到留格莊中心國中後,原學校又改辦成望海學區國小。教學環境不斷改善,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相繼達到煙臺市花園學校、煙臺市規範化學校標準。1997年,被海陽煮鴉兵充市教委評為海陽市“十佳”學校。建國以來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0餘人。本村大秧歌在海陽市小有名氣;逢年過節演出的現代戲、歌劇及話劇,頗受村民歡迎,出村演出,深得觀眾讚譽。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永翻汗糧食只有100公斤左右,只能吃糠咽菜過日子。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全村收入15.66萬元。2000年,全村人均糧食547公斤,人均存款2500元。2002年,全村有洗衣機1台、電冰櫃55台、彩電140台、電話126部、手機27部、機車80輛,各種運輸車輛80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為低矮的草房,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自1980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街道整齊,住房均為高大的紅磚瓦房。2002年,人婚嚷戰均居住面積約為37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1年,村投資3萬剃頌喇匪元用上電網供電。1986年,投資5萬元,村民用上自來水。2001年,全村安裝電話126部,成為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高才義由前望海村王振全、王悅蘭介紹加入灑驗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個黨員。1947年,成立黨支部,高才義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2個互助組,開展了土改複查運動,動員了25人參加人民解放軍,5人參加擔架隊,發動民眾為前線運送糧草。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8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2名。1957年8月後,曾任後望海黨支部書記的有胡喜傑、王在海、胡永竹。1989年12月起,高克勝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永籃項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王在昌、高克英、高丕義、灶臘拘高才義、姜法、胡仁生、王在海、姜法、胡永竹、高克勝、王成玉、高世傑。1999年4月,高世傑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