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26年前,本村有一所私塾,此年又建起國小。1946年,在本村成立瞭望海完小。1958年,望海完小遷至後望海村。1964年,望海完小又遷回本村。1969年,望海完小改為望海聯中。1972年,由聯辦村出資,在村西建新校舍32間,有教職工20多人,學生300餘人。1995年,聯中合併到留格莊中心國中後,原學校又改辦成望海學區國小。教學環境不斷改善,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先後達到煙臺市花園式學校、煙臺市規範化國小標準。1997年,被評為海陽市十佳學校。建國以來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1人。 1980年,本村果農王占彬創造了“以花定果”果樹管理技術,獲山東省科技二等獎。1988年,其果園被山東省農業廳評為省級樣板園。1989年,王占彬被評為農民果樹技術能手、農藝師。1995開始,海陽縣(市)科委每年資助其科研費500元。到2000年,全村獲助師以上職稱的2人,取得大中專文憑的40餘人。前望海的大秧歌聞名全市,在1999-2000年兩屆市大秧歌比賽中均居首位,並代表海陽市參加煙臺市大秧歌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獲獎金2萬元。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村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88公斤,全村總收入34.7萬元。2000年,人均糧食460公斤,全村收入365萬元,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洗衣機2台、電冰櫃80餘台、彩電380台、電話150部、機車106輛、各種機動運輸車108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房屋規格不一,破破爛爛,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建立村合作醫療站,村民治病藥費報銷40%。1978年,建立起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1982年,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投資17萬元,用上自來水。1999年,投資8萬元,全村安裝上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王振全由中共二區區委書記張吉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共產黨員。1945年,成立黨支部,王朋生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建起5個互助組。1947年,開展土改複查運動,鬥地主、打惡霸,組織支前抬擔架隊伍30餘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本村參軍73人。1949年黨員公開,全村有黨員23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秋,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93年起,王占斌任黨支部書記。1999年,王永明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2002年5月,王福才當選為村委主任。2002年,全村有黨員58人。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朋生、王玉蘭、王鳳春、王鳳松、王義之、高才義、王義生、王鳳保、王永財、王喜財、王福財。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仁慶、胡吉昌、王新民、王玉蘭、王鳳柱、王義生、王永福、王全勝、胡永澤、王玉喜、隋秀福、王本財、王全民、王永明、王占斌、王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