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家村

峙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留格莊鎮東北部,地處東經121°22′,北緯36°48′。東與乳山市楊家村隔嶺相望,西與東山口村山泊相連,南與杜家村、後望海村隔嶺相望,北與江家村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峙家村
  • 外文名稱:Main home village
  • 面積:1平方公里
  • 後演:變為峙家村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時姓在此建村,以姓命名時家村,後演變為峙家村。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時姓將村莊賣給城裡李姓,李姓派人到此地經管,成為佃戶村。先後有寧、叢、孫、王等姓,來此租種土地並定居。 峙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留格莊鎮東北部,地處東經121°22′,北緯36°48′。東與乳山市楊家村隔嶺相望,西與東山口村山泊相連,南與杜家村、後望海村隔嶺相望,北與江家村接壤。乳即一級公路在村南60米處以東西走向穿過,隸屬留格莊鎮。西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芋頭、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59戶,189人。有寧、叢、孫、江、王、李、隋、杜、於、劉等10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峙家國小,學生17人。1962年,教育局撥款1500元,重建了校舍。1989年,村國小合併到江家村國小。自建國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2000年,全村總收入48.8萬元,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35輛,機車23輛,電話52部,彩電55台,電冰櫃1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居住區在村外尚有東溝、南山、西山三塊,距村內0.5公里。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1969年開始,東溝、南山、西山居民,向村內搬遷。1990年,村統一規劃新房區。2002年,全村均是清一色的紅瓦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村投資1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9年,村投資1.5萬元,全村開始用上了自來水。2000年,因水源不足,村投資4萬元,重建自來水井。2000年,集體為村民補助3600元,安裝程控電話52部,成為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1月,叢樹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叢樹然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2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隊伍支前。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1個,黨員1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叢樹然、王志深、王克遠、王福臣。1994年起,王永玉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為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為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志章、杜喜功、叢樹然、王志深、孫占田、王學德、王福臣、王永玉。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王永玉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