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實踐美學

後實踐美學是主張以生命論、超越論,生存論美學來取代實踐美學的美學觀點和學派。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出現於中國,主要代表人物有楊春時、潘知常、張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實踐美學
  • 定義:主張以生命論、超越論,生存論美學來取代實踐美學的美學觀點和學派
  • 代表人物:楊春時、潘知常、張弘等
認為實踐美學以實踐為本體,只重視審美實踐活動的物質性、現實性、必然性、群體性和理性,忽視了它的特殊性,混淆了審美實踐活動與一般實踐活動的區別,導致理性遮蔽感性,群體性壓制個體性,歷史必然性取代偶然性,人的自由的完全實現不但依靠實踐活動和理論活動,更依靠人的理想性、超越性的生命活動和人的自由的審美活動,而人的審美活動是最高的生存方式和超越性的解釋方式,既有物質性、現實性、必然性、理性和群體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理想性、超越性、自由性,偶然性,感性、個體性的一面,是這些方面的統一體;小同意以實踐為美學的哲學基礎,主張以“超越美學”、“生命美學”、“生存美學”來取代“實踐美學”,以“超越”、“生命”、“生存”作為美學的邏輯起點,以人的自由生命活動的理想實現作為美學的核心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