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是2011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應龍。
基本介紹
- 書名: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
- 作者:李應龍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014244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把美學的研究對象確立為審美實踐,論證了審美實踐的“在場”本體性及其經驗形上學取向,提出了經驗實踐美學的基本理論,終結了美學研究中的邏輯形上學傾向。
《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認為:出於人們自身生存的需要,人與對象構成的技術操作聯繫是人與對象在場實踐的本源,它萌生意向性的經驗意義及人與對象價值實踐的在場方式,並產生在場的價值實踐效益和效應。審美實踐是原始的血緣經驗實踐方式及約定俗成的群體經驗進入文明時期萌生的,是人與對象自由的技術操作聯繫相對獨立構成的感性實踐;美感因自由的技術經驗聯繫引發,表現為”心、物”、“內、外”經驗情感的在場融合令個體身心產生的自由愉悅的價值效應;審美實踐的在場性質表現為人與對象經驗情感的在場融合、和諧共生、生生不息,它從歷時性的維度呈現為”自由的感性顯現”——微觀個體的身心從物質的壓抑、從概念的束縛中歷史地解放出來,在場為自由、全面的發展;審美實踐的在場特徵就在於經驗的意象化、情感化和藝術化;後者在場為文藝創作——基本特徵是通過可操作的技術經驗在場顯現不可操作的經驗歷史情感及微觀個體的生命意蘊。
作者簡介
李應龍,1952年6月生,湖北鐘祥人,江西科技師範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審美研究的文化轉向》,主持編著《中學生美育讀本》,發表美學、文藝理論論文40餘篇。承擔並完成江西省社科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項目7項,獲江西省社科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南昌市社科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美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
一、美學的學科性質
(一)“本體論”階段
(二)“認識論”階段
(三)“語言學”階段
二、美學研究的方法論
(一)邏輯與歷史具體統一的方法與哲學基礎的關係
(二)美學研究方法的多元綜合問題
三、美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章 美學研究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美學研究中認識論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鮑姆嘉通的美學觀點
(二)康德美學
(三)黑格爾美學
(四)蔡儀的《新美學》
二、西方美學研究中存在性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西方美學研究的經驗論研究方法
(二)現當代西方美學研究的存在性取向
三、中國美學研究中存在性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的存在性方法的特徵
(二)中國現當代美學研究方法的存在性走向
四、經驗實踐美學研究的方法與基本思路
(一)經驗實踐美學研究的方法
(二)經驗實踐美學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審美實踐的歷史基礎
一、何謂價值實踐的符號化
(一)價值實踐符號化的歷史根源
(二)價值實踐符號化的在場現狀
(三)價值實踐符號化的歷史形態
二、價值實踐的符號化功能
(一)價值實踐符號化的原生性功能
(二)價值實踐符號化的繼生性功能
三、價值實踐的符號化意義
(一)價值實踐符號化意義的經驗性
(二)價值實踐符號化意義的在場性質
(三)價值實踐符號化意義的分類
四、價值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一)行為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二)認知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三)感性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第四章 審美實踐的歷史闡釋
一、審美實踐的歷史分期
二、原始時期審美實踐的發生學形態
(一)原始時期感性實踐聯繫的生成
(二)原始時期感性實踐聯繫的核心價值
(三)原始時期審美實踐的發生學趨向
三、文明時期審美實踐的成熟形態
(一)審美實踐的相對獨立
(二)審美實踐的核心價值
(三)審美實踐的在場特徵
(四)審美實踐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第五章 審美實踐的在場性質
一、審美實踐“在場性質”的提出
二、審美實踐的在場性質
(一)經驗轉移的審美發生學意義
(二)自由的感,陛顯現
三、審美實踐的價值效應
(一)審美實踐的微觀價值效應
(二)審美實踐的經驗歷史效應
第六章 審美實踐的在場特徵
一、審美實踐的意象化特徵
(一)審美實踐意象化的歷史前提
(二)審美實踐意象化的在場生成
(三)審美實踐的意象化內涵
(四)關於審美意象的一點思考
二、審美實踐的經驗情感特徵
(一)審美經驗情感的歷時性生成
(二)審美經驗情感的共時性生成
第七章 審美實踐的藝術化特徵
一、審美實踐藝術化的價值活動特性
(一)審美“創生”與審美“體驗”的關係
(二)審美實踐藝術化的體驗性
(三)審美實踐藝術化的創生性
二、審美實踐藝術化的操作特徵
(一)“以形寫神”的形、神關係
(二)“以形寫神”中“寫”的自由意義
結語審美實踐“在場”的本體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