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交通動脈

後交通動脈

內動脈在視束的下面發出,與大腦後動脈吻合,實現頸內動脈與椎-基底動脈的溝通,營養大腦後部。但後交通動脈的變化較多,如:常見兩側後交通動脈不等大,一側較粗一側較細;也有一側後交通動脈缺如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交通動脈
  • 外文名: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 科室:解剖
概述,解剖學特點及臨床:,觀察:,

概述

後交通動脈瘤可壓迫動眼神經。後交通動脈的中央支供應內囊後肢、視束前部、丘腦腹側部就下丘腦等。

解剖學特點及臨床:

後交通動脈發起於頸內動脈後壁,在床突間硬膜的淺面向深部行走,穿過Liniquist膜進入腳間池,止大腦後動脈。後交通動脈瘤也位於頸動脈池內,手術時要充分銳性解剖頸動脈池的蛛網膜,分離動脈和動脈瘤,避免誤夾PcoA。
後交通動脈的穿通支向內上方走行,行向三腦室底部和垂體柄、視交叉等,因而與後交通動脈瘤瘤體的關係密切。動眼神經在後交通動脈的外側與其伴行很長一段,兩者的關係非常接近;PcoA的內側為垂體柄及垂體門脈系統、纖維小梁;手術中在尋找和分離PcoA時小心不要誤傷。

觀察:

(一)經翼點鎖孔入路觀察:
經翼點鎖孔入路在手術顯微鏡下隱約可見後交通動脈起點,並行向深部;用神經內鏡經間隙2(視神經-頸內動脈間隙)不能看見起點,但經間隙3(頸內動脈-動眼神經間隙)可清楚觀察到後交通動脈的起點。在手術顯微鏡下需要變換角度和牽開頸內動脈才能直接觀察到後交通動脈的行程;但利用神經內鏡,經間隙2,3,可以直接觀察到後交通動脈的全長。在手術顯微鏡下,牽開頸內動脈,經間隙2可以看見後交通動脈的穿通支,但不能看見其止點;經間隙3不能觀察到這些分支。使用神經內鏡,經間隙2可以清晰地看到後交通動脈的分支;採用30°內鏡可以觀察到一部分進入三腦室底的穿通支。在顯微鏡下經間隙1(視交叉前間隙),牽開對側視神經可以觀察到對側後交通動脈起點及部分穿通支的起點,PcoA沿床突間硬膜向後走行;而採用神經內鏡經間隙1無須牽開視神經即可見對側後交通動脈的起點和更多的穿通支,但不能見到其全長;經間隙2用30°內鏡,透過垂體柄周圍血管網和纖維小梁可以觀察到對側後交通動脈及其分支的一部分。
(二)經顳下鎖孔入路觀察:
經同側顳下入路在手術顯微鏡下可清楚觀察到後交通動脈的起點。動眼神經並不阻擋視野,是觀察後交通動脈全長的最佳角度。牽開後交通動脈即可見其穿通支。採用神經內鏡,可以觀察到穿通支主要發起於PcoA的前半部分,行向三腦室底,採用30°內鏡可以清晰觀察到穿通支進入三腦室底的情況。將神經內鏡深入鞍區後可以清晰觀察到對側後交通動脈及其穿通支,而且穿通支入腦處更清楚。
(三)經耳後鎖孔入路觀察:
經耳後鎖孔入路,需要先解剖蛛網膜,特別是Liniquist膜,才能顯露鞍區。用手術顯微鏡不能觀察到後交通動脈的起點,而神經內鏡可見後交通動脈與大腦後動脈的匯合點及其穿通支,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對側後交通動脈的全部行程、穿通支及其進入三腦室底,是觀察PcoA穿通支入腦處的最佳角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