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七子,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中國明代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余日德、張佳胤。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
明後七子:明朝後期七大人才,在嘉靖、隆慶年間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和徐中行等人,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
"前後七子"出現於明代,由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等為領袖,稱為前後七子的十四人,標榜所謂的"復古",並且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這種復古,實為...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首見於《明史·...
明七子:有“前七子”與“後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為區別後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
七子指七個人的合稱,指同一領域同一時期內的七位代表人物,多用於文學領域,也有其他的情況。有代表性的七子有:建安七子、全真七子、明七子、江南七子、寒廬七...
可見其他們的巨大影響,後七子在散文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後七子散文成就最高的是王世貞和宗臣,二人均是長江流域出身的人物。擬古派文風 編輯 ...
興國州尊賢坊三甲人(今屬湖北省陽新縣興國鎮富川街三眼井)人,明朝嘉靖、萬曆年間著名文學家,與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等七人並稱“後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