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儀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為律儀戒。...
【攝律儀戒】關於攝律儀戒,《佛學大辭典》:“【攝律儀戒】……即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種戒律,積善防惡;為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
戒律一詞多指有條文規定的宗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準則。戒律的梵語是屍羅,S/ila譯曰戒。意思是防非止惡之義。梵語優婆羅叉Upalaks!a,譯曰律(淨影),梵語毗尼...
又稱沙彌戒、沙彌尼戒,或稱勤策律儀、勤策女律儀。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慾,(4)不妄語,(5)不飲酒,(6)不塗飾香鬘,(7)不歌舞觀聽,(8)...
戒清淨:包含了四遍清淨戒:一、別解脫律儀戒;二、根律儀戒;三、活命遍淨戒;四、資具依止戒。...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 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
不願意從事煩瑣律儀戒規的銓釋和踐行。便前往謁見希遷,從受禪法,"密證心法"。在《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的《藥山惟儼傳》中記載了惟儼的禪法...
本來諸惡莫作屬“律儀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中“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自淨其意,從定學來說,它可以包括“世間離欲道”、“出世離欲道”以及菩薩道中...
“寂居寺家”,當時出家為僧基本沒有什麼限制,最高的是受三淨聚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受戒不必三師七證,只要有一戒師即可,而且就是沒有戒師...
不應舍正法戒 如來一切正教,皆當修行受持讀誦,應如海納百川,而無厭足之心。 攝律儀戒 三摩地菩提心 不應舍離菩提心戒 菩提心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
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後,唐太宗挑選了不少高僧坐鎮慈恩寺,為尼姑們受戒和授菩薩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
以上四重戒,若配於三聚淨戒,則第一重戒相當於攝律儀戒,第二相當於攝善法戒,第三、第四相當於攝眾生戒。又,若配於三種菩提心,則第一重戒相當於三摩地菩提心...
三、怎樣守護三聚戒。先說守護律儀戒,就是觀察身語的行為及造業前的等起心(動機),不令有過失(煩惱)。其次說明守護攝善法戒,應思維身是不淨,不應貪著,但可用...
佛學術語,行住坐臥之四威儀,各有二百五十戒,共為一千,對於攝律儀戒等之三聚而為三千,又對於殺,盜,淫(身之三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口四支),之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