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謝弗

彼得·謝弗

彼得·謝弗(Sir. Peter Shaffer, 1926.05-2016.06),二戰後英國當代著名的劇作家。彼得·謝弗的舞台作品有深刻的主題思想意蘊,同時戲劇情境設定巧妙,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矛盾衝突。他藉助於戲劇假定性,突破了舞台的時空局限,能夠輕鬆自如地處理許多難以表現的情節、場面。同時其作品將難以直接呈現的內容自由地訴諸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從而產生了如臨其境的劇場感。代表作品有《上帝的寵兒》、《戀馬狂》、《皇家獵日》等。

2016年6月6日早上5:30,彼得·謝弗在前往愛爾蘭的旅途中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得·謝弗
  • 外文名:Sir. Peter Shaffer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利物浦
  • 出生日期:1926年5月15日
  • 逝世日期:2016年6月6日
  • 職業:劇作家
  •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
  • 代表作品:《上帝的寵兒》、《戀馬狂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所獲榮譽,作品改編,《戀馬狂》,《莫扎特傳》,劇作影響,所獲榮譽,

人物生平

1926年,彼得·謝弗(Sir. Peter Shaffer)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猶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應徵入伍在一個煤礦勞動。從1947到1950年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歷史。隨後五年,一直漂泊不定,頻繁跳槽。他曾在紐約一家書店工作,因為他感覺自己缺乏那裡所需要的進取心而離開;後轉到紐約公共圖書館搞圖書編目,他感到自己投進了一片極其單調的卡片目錄的海洋;之後又到了倫敦一家音樂出版社的交響樂部,他又說他坐不了辦公室,幹不了那種枯燥乏味的工作;於是有人推薦他去一家樂器製造廠工作,他堅決地說不。至此,他完全認識到自己生來就不是塊給人打工的材料。後來幾年,他還分別擔任過兩家雜誌的文學評論和音樂評論,相當於現在的自由撰稿人,這時候已經開始跟別人合作寫起偵探小說來,這一訓練對於他後來在戲劇創作中運用懸念來保持觀眾的興趣幫了大忙。
彼得·謝弗
1954年,彼得回到倫敦,為一家音樂出版社工作,在這期間,他所創作的第一部作品《鹽地》(The Salt Land)在BBC播出,這是一部講述兩個移民兄弟在以色列集體農場中矛盾衝突的電視劇本。
1955年,他還寫了一出廣播劇《浪子父親》,於是他決定開始全職創作。
2016年5月15日,他剛剛度過90歲的生日。
當地時間2016年6月6日早上5:30,彼得·謝弗在前往愛爾蘭的旅途中去世。

主要作品

《五指練習曲》(Five Finger Exercise,1958)
《皇家獵日》(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 1964)
《黑色的戲劇》(Black Comedy, 1965)
《循規蹈矩的騙子》(The White Liars, 1967)
《戀馬狂》(Equus, 1973)
《上帝的寵兒》(Amadeus, 1979)

所獲榮譽

給彼得·謝弗帶來“劇作家”聲望的作品是1958年的《五指練習曲》(Five Finger Exercise),導演正是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莎劇演員”的約翰·吉爾古德,該劇在英國獲得了“標準晚報戲劇獎”。隔年,該劇在紐約上演,獲得紐約戲劇評論圈獎最佳國外戲劇。

作品改編

《戀馬狂》

(又譯《伊庫斯》《馬屬》)
1973年首演於倫敦,很快引起轟動,劇組迅速移師百老匯,由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心理醫生一角。總計演了1200場的該劇至今仍是百老匯最成功的一齣戲。1977年,改編成電影,其中理察·波頓扮演精神病醫生,彼特·佛斯則飾演問題少年。本片獲1978年金球獎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項大獎及奧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變劇本三項提名。
1998年作為中央戲劇學院94級表演系的畢業大戲演出,段奕宏陶虹均在其中飾演角色。
2007年3月,新版《戀馬狂》在倫敦西區開演。丹尼爾·雷德克里弗在劇中扮演一名有心理問題的馬童艾倫·斯傳,斯傳在被人發現不可理喻地用鐵棍刺瞎了六匹馬後,會見了心理醫生。而心理問題並不是該劇最大爭議點,初次登台的雷德克里夫將一絲不掛坐在馬背上,假裝達到性高潮。在新版《Equus》的劇照中,丹尼爾·雷德克里弗扮演的馬夫近乎全裸地依偎在白馬身邊,或是緊緊靠在裸體女友的胸前。
註:因涉及到全裸照片,所有《戀馬狂》的劇照大部分已經處理過。(全部穿上牛仔褲)

《莫扎特傳》

(又譯《莫札特之死》《阿瑪迪斯》《上帝的寵兒》《阿瑪多伊斯》)
舞台劇《莫扎特》在美國百老匯上演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在這之後又被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拍成電影。本片獲1985年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情類) ,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四個獎項,以及兩項提名。與此同時還獲得198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藝術指導布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效,最佳化裝十三個大獎(其中最佳藝術指導布景,最佳化裝為兩項,最佳音效為四項),以及四項提名。
1986年宋丹丹在話劇《上帝的寵兒》飾莫扎特之妻康斯坦茲,廣獲好評,演出100場。

劇作影響

他的劇作豐富多彩,內容嚴肅,思想深刻,又具有戲劇張力,既受普通觀眾的歡迎,又獲批評家的好評,這樣兩面討好的劇作家實在不多。但是,他在英國戰後那一代劇作家中知名度並不高,因為他不處於戲劇潮流的中心。他甘於寂寞,始終埋頭創作,在公共場合很少拋頭露面,很少談及自己的個人生活以及對某些熱點問題的看法,在作品中也很少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所以人們很難把他劃派歸類,他本人也反對這種總想通過結黨納派來表明自己極端立場的做法,他認為這是人類歷史的最大悲劇性。看來他一貫堅守著這一藝術原則。因此在被人們稱為戰後英國戲劇“新浪潮”的五、六十年代,他沒有成為像約翰·奧斯本、哈羅德·品特、愛德華·邦德和阿諾德·威斯克那樣的弄潮兒。
彼得·謝弗說他很喜歡劇作家這一稱號,因為它意味著要有技巧,對某種東西進行推敲,為它付出辛勞,使它達到完美。他也無愧於劇作家這一稱號,在《上帝的寵兒》問世之前,他的七部戲就有五部被改編成電影,六部在國外演出過,他在世界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他的《馬》劇1973年由美國國家劇院首演,1977年獲得“托尼最佳劇本獎”。《上帝的寵兒》於1979年在倫敦首演,盛況空前,轟動一時。後來由此劇改編而成的電影《莫扎特傳》也在 1984年獲得八項奧斯卡獎,引起世界各國觀眾的巨大反響,看來劇作者幾十年來好像有一種能彈撥到觀眾心弦的訣竅。

所獲榮譽

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儘管寫出了二戰後英國最棒的鬧劇《黑色喜劇》(1965年),但是他最知名的卻是《戀馬狂》(Equus,1973年)和《莫扎特傳》(Amadeus,又譯上帝的寵兒,1979年)。尤其是《莫扎特傳》,話劇版不僅在英國國家劇院和美國百老匯大賣,電影版還拿下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改編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