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生產工藝

以感光膠片為主要原材料,使用多種技術手段,從電影攝影、錄音到洗印加工,最後製成可供放映的影片的全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影片生產工藝
  • 外文名:technology of 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 主要原料:感光膠片
  • 所屬分類:電影
名稱,內容,所屬分類,

名稱

內容

technology of 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以感光膠片為主要原材料,使用多種技術手段,從電影攝影、錄音到洗印加工,最後製成可供放映的影片的全過程。電影製片廠為完成影片生產,需要設定製作影片的各個工藝部門,主要有攝影、洗印、錄音、剪輯、放映、照明、特技、煙火、動畫字幕、置景、化裝、服裝、道具等。此外還有動力、機電整修、資料等為製片生產提供保證的部門。在社會上有專業化電影工藝部門設定、製片廠有可能將影片的某些加工委託就近的專業洗印、錄音、特技單位承包的情況下,製片廠工藝部門的設定可以根據需要而各不相同。
電影製片廠還需設定影片生產工藝技術的管理機構和人員,關注、分析、研究製片生產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從提高影片加工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和節約能源、材料等方面著眼,合理地調整和改進各生產環節的工藝。
影片生產工藝流程如下頁圖。
從工藝流程圖中可以看出,在影片生產工藝中,除畫面部分外還有聲音部分(即錄音還音),它與畫面的拍攝和加工密切聯繫。其中有同期錄音先期錄音後期錄音
整個影片的生產周期較長,為了便於區分和管理,一般將製片過程劃分為相互銜接的兩個階段,前期是拍攝階段,完成影片全部拍攝內容,如果是同期錄音也包括完成和畫面相應的對白錄音;後期是製作階段,主要是進行編剪、後期配音、混合錄音(見混合錄音)、套剪畫底及洗印加工等工作,直到製作完成合格的拷貝為止。
彩色片與黑白片的生產工藝基本相同,如攝影、照明都講究色溫控制,洗片有特定的較為複雜的加工工藝和加工規範,配光既要調光又要調色,印片不僅要控制光量還要求控制光色。不同的是彩色片生產的具體設備和方法都有一些特殊要求;染印法彩色片還要製作分色浮雕模片(見染印法)。
電影製片生產後期製作結束後,只是完成了標準拷貝,而與廣大電影觀眾見面則尚需印製大量發行拷貝。發行拷貝由製片廠的洗印部門或由專業電影洗印廠加工生產。印製發行拷貝的數量根據發行的需要而定。需印量不多,可用畫原底及混合聲底直接印製;如數量較大,則先複製翻正和翻底,再用翻底印製拷貝(見電影洗印及翻正片 翻底片)。
視頻技術的發展對電影生產工藝的影響很大。50年代開始在電影生產中套用電視技術,如電影撮影機安裝電視取景器;70年代又出現了彩色分析儀,用模擬方法在電視螢幕上對電影畫面進行配光。這對提高影片生產質量和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錄像、電子計算機、雷射等技術的發展和在電影生產工藝中的套用,如磁性錄像、電子編輯、磁性圖像和膠片影像的相互轉換等,將對電影畫面的生產工藝產生重大的影響。
70年代出現了電影攝影機附帶錄像的工藝設備,當時的錄像只是作為拍攝的參考。不久有人以磁性錄像方法拍攝並將圖像轉錄到膠片上,生產了影院中放映的故事影片,之後這種探索在不斷進行。有些影片的特技鏡頭用膠片拍攝製作的難度很大,從而使用了電子合成和錄像等方法,先攝成磁帶,再轉錄到膠片上,並將其與膠片拍攝的部分剪接在一起,製作成影片放映。這似乎已成為一條可行的途徑。
80年代以來,不斷擴大視頻技術在影片生產工藝領域裡的套用。例如,在用膠片拍攝電影畫面之後,將畫面圖像轉錄到磁帶、光碟等不同的載體上,用磁帶或光碟進行編輯,甚至用其進行一系列後期製作,最後以它為依據來套剪膠片原畫底。這種工藝除了最初和最後使用原畫底外,傳統的印製樣片和樣片編輯,以至用樣片進行後期錄音等工藝,都可以由視頻工藝──磁帶或光碟來實現。此外,高清晰度彩色電視和錄像技術的進展迅速提高了視頻圖像的質量。用錄像帶代替膠片進行拍攝,通過磁帶-膠片圖像轉換的影片拷貝已基本上接近用膠片拍攝影片的拷貝質量。可以預言,視頻、電子計算機、雷射等新技術,將會陸續被運用到影片生產工藝中去。

所屬分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