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通過富有範例意義的影像敘事作品,探究影像與話語、圖像與故事的講述、記錄與影像中的音面關係、歷史的再現與虛構、藝術表現和證詞記憶之間的張力,以及影像的美學效果與影像再現的倫理限度,揭示作為社會自我表述的影像敘述與社會記憶、自我重塑和身份認同等問題之間的多重關聯
基本介紹
- 書名:影像敘述與社會記憶
- 又名:明倫新聞傳播學研究書系
- 作者:王藝涵 著
- 頁數:252
- 出版時間:2015-1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作者簡介
王藝涵,文藝學博士,任教於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目錄信息
緒 論/1
第一節 一個沉默的問題/1
第二節 一種記憶或一種虛構/5
第三節 一種提問的方式/10
第四節 本書研究方法/14
第一章 社會記憶:荒漠與廢墟——紀錄片中的“空場”與話語/16
第一節 紀錄片中的話語與空場/17
第二節 作為社會記憶索引的空場和廢墟/23
第三節 “緊縮”的空間:創傷記憶的表達/28
第四節 記憶話語的可視性轉化/40
第二章 可見的與可說的——從新聞圖像到電影虛構/45
第一節 靜止的攝影圖像:拒絕藝術表現的見證/46
第二節 影像敘述的情節化再現/50
第三節 情節劇敘述與歷史敘事之間的斷裂/54
第四節 圖像與聲音的多重關聯與相互轉換/58
第三章 聲音的見證——非虛構影像的音樂生成/65
第一節 音畫關係:圖像的音樂生成/65
第二節 “聽到別處”:聲音和不可見物的關聯/68
第三節 聲音和歷史場景的關聯/71
第四節 差異和對比:歌聲的見證/75
第五節 “倖存”的歌聲:記憶的另一種維度/79
第六節 聲音與影像的對位關係/85
第七節 音樂:影像意義的生成/89
第四章 影像與語言——藝術再現的倫理限度/93
第一節 奧斯維辛難題:影像再現的禁忌/94
第二節 社會記憶的倫理維度與影像再現的審美張力/101
第三節 “再現的禁令”:倫理和美學的爭議/105
第四節 面對知情者的沉默:語言表達的限度/110
第五節 消除記憶的沉默:對創傷經驗的言說/115
第五章 作為證詞記憶的《浩劫》——話語?聲音?面孔/121
第一節 《浩劫》:見證的影像/122
第二節 “可見性”之不同:記憶、身份與視角的差異/127
第三節 “化身”與“復活”般的影像視覺/136
第四節 探究細微之處的可見性:電影導演的見證/142
第五節 敘事、偏見和回憶:糾結的衝突與悖謬/147
第六節 記憶的碎片:拒絕總體化和概念化的見證/155
第七節 重複與歸來:影像的自我發現或藝術的力量/158
第六章 社會記憶的喜劇化——原型、模仿與“大屠殺的笑聲”/166
第一節 歷史悲劇的“喜劇再現”/167
第二節 模仿、相像到變形的藝術再現機制/171
第三節 “被審查的”記憶:喜劇化再現的禁令/176
第四節 真實與虛幻:大屠殺喜劇化敘述方式的複雜化/179
第五節 喜劇影像的風格原型:自我諷刺意味的意第緒喜劇/185
第六節 歷史事件的原型在影像敘述中的重複與象徵/188
第七章 “歷史天使”的視覺焦慮——社會記憶的兩副面孔/193
第一節 “倒霉的天使”:歷史作為災難性圖景的想像/194
第二節 “視覺的焦慮”:“觀看”的“翻轉”/196
第三節 視覺衝突後的身份認同焦慮/200
第四節 “被毀滅的博物館學”:災難性歷史圖景的可見性/203
第五節 記憶的轉折:言說被壓抑的記憶/207
第六節 記憶的擴展:二戰後德國式英雄的敘事/211
第七節 “講述禁忌”:《蟹行》中的德國受害者記憶/214
第八節 社會記憶的不同面孔:自我認同的重塑/222
結 語/226
參考文獻/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