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參加這次野戰演習的
北洋軍由第五鎮及第一混成協組成,
段祺瑞為總統官;南軍為
湖北的第八鎮和
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協,
張彪為總統官。兩軍共3.3萬餘人,馬5000匹,車1500輛。
全國各省各處前來觀操者200餘人,由
袁世凱和
鐵良充任閱操大臣。署軍令司正使
王士珍為總參議,署軍令司副使
哈漢章為中央審判長,軍學司正使
馮國璋為南軍審判長,軍學司副使
良弼為北軍審判長。各省觀操大員一律被派為審判員。
10月20日,
袁世凱一行抵達
彰德。22日至24日,進行正式作戰演習。25日,舉行閱兵式,並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兩軍將佐和中外觀操人員。
事後,
袁世凱稱彰德秋操:“仿列邦之成規,創中國所未有”,“風聲所樹,聳動環球。”清廷少壯派
鐵良、
良弼從彰德秋操中,看到北洋軍的實力,疑懼心理陡增,排斥袁世凱的心理更為急切。
籌備演練過程
籌備
為檢驗新式陸軍的編練成果,清政府先後計畫了3次大規模的秋操:1905年的河間秋操——參演人數最多;1906年的彰德秋操——參演將領陣容最為豪華;1908年的太湖秋操——是一次流產的秋操,秋操萬事俱備,但最高觀眾(當然是間接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雙雙駕崩,觀眾沒了,戲也就無法上演。
由於太湖秋操未能舉行,彰德秋操就成為晚清陸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這次“演出”5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大清陸軍很快更換了名字,改稱民國陸軍。
史學家將河間秋操、彰德秋操和太湖秋操並稱為晚清三大秋操。河間秋操人數最多,但屬於一次北洋內部的軍事演習,而彰德秋操不同,不僅是一次開放性軍事演習,而且軍事“含金量”最高。
彰德秋操時,不僅當時西方各國駐華使館紛紛派出武官到現場參觀,演習指揮部門還特意邀請了國內外多家媒體記者現場觀摩,可謂非常開放。
“這次軍演的參演部隊包括北洋陸軍、湖北新軍,還從河南抽調了一部分新軍,從駐防區域來看,涵蓋了直隸、山東、湖北、河南四省。”張華騰教授如是說。
套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彰德秋操不僅檢驗了不同部隊的磨合能力,還檢驗了部隊跨防區的遠程投放和打擊能力。
張之洞私下曾把這次軍演視為南北洋新軍編練成果的競賽,湖北新軍不僅提前準備,而且一路走一路練,先是在湖北境內舉行一次小規模演習,坐火車到達鄭州後,和河南新軍合兵一處再次演習,路上途經衛輝、淇縣時也多次演習。袁世凱也絲毫不敢大意,由於參演的北洋陸軍是從各鎮抽調,各部隊匯合後也進行了多次小規模演習,加強各部隊協調配合能力。
多路大軍匯集安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待大幕開啟。
1906年,儘管新式陸軍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北洋陸軍、湖北新軍和河南新軍聯合進行的彰德秋操仍堪稱完美。
彰德秋操前各鎮、協分駐各省各地,相距數千里,練兵處一道命令,各部隊按時趕到指定地點集中,這是因為綜合利用了近代
鐵路等交通設施和電話、電報等通訊設施,部隊集中十分迅速,信息傳達準確敏捷。這在中國軍事史上也是第一次。
彰德秋操期間,閱兵處下設遞運司,“掌管鐵路運送軍隊並各軍駐屯處所轉輸等事”。設傳達司,“兼管閱兵處所屬電信、電話、遞信並統轄電信隊”。參與彰德秋操的部隊,幾乎全由鐵路運輸。近代交通設施和通訊設施在軍事上的運用,提高了軍隊調動的速度,適應了近代化戰爭的需要。
彰德秋操的後勤保障也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為了使參加秋操演練的兵士吃上方便可口的食品,閱兵處研製了一種行軍蒸米,“本年秋季大操兵丁所食餅乾異常乾燥,須多飲壺水,於行軍不大相宜。現有參議處留學生仿照新法,用上白大米淘淨,以水漸浸五十分鐘,乾濕相宜,再用籠蒸熟後陰乾,不用鍋炒,臨時攜帶,用水泡二十分鐘即可食用,日前督練處已將米樣發給各鎮,飭令如法制辦,以備南北大操之用”。(《袁世凱奏議》)
彰德秋操參加部隊總兵力33958人,戰馬2743匹,接濟車、彈藥車898輛,部隊運動區域2000餘里,戰線長40餘里。清政府調數省數萬軍隊在廣闊的華北平原上進行軍事演習,不僅是空前的,而且是絕後的。當時的媒體曾高度評價彰德秋操:“舉數省已編之軍隊,萃集一處而運用之,使皆服從於中央一號令之下,尤為創從前所未有,系四方之瞻聽。”
過程
演習首日,北軍占了上風
據《袁世凱奏議》的描述:彰德秋操的方針依然為南攻北守。由北洋陸軍組成北軍,段祺瑞擔任總統官,陸錦為總參謀官。北軍總兵力為1個鎮(相當於現在師級編制)加1個混成協(相當於現在旅級編制)。具體為:從駐紮山東的第五鎮內抽調步隊1協、馬隊1標(相當於現在團級編制)、工程隊1營,從駐紮南苑的第六鎮內抽調步隊1協,從駐紮直隸的第四鎮內抽調炮隊1標,編成混成第五鎮,任命張懷芝為統制官;從京旗第一鎮內抽調步隊1協、馬炮隊各2營、工程隊1營,編成混成第一協,任命曹錕為統領官。
而湖北新軍第八鎮和河南新軍第二十九混成協合編成南軍,任命張彪為總統官,黎元洪為第八鎮統制官,王汝賢為第二十九混成協統領官。
1906年10月20日,南北兩軍均按計畫到達指定地點,形成對壘之勢。
10月22日,彰德秋操第一日,主題為南北兩軍騎兵衝擊戰。
上午8時,南軍馬隊從湯陰縣城外出發北上,兩個小時後抵達小灘村附近。北軍馬隊早晨7時50分由安陽縣城外出發,10時40分抵達南店村附近。南北兩軍均派出哨騎偵察,在兩軍相距八九里的時候都發現了對方,隨即變換隊形,進行交戰。“一轉瞬間,兩軍相交,互相衝鋒,蹄跡交錯,幾於挺刃相尋。”
按照閱兵處的計畫,這場騎兵演習應該是北軍敗退,但南軍在偵察上出現失誤,導致前鋒部隊一頭扎進北軍騎兵主力的包圍圈,後續部隊跟進速度又太慢,北軍立刻占了上風。閱兵處只好判定南軍退卻。
袁世凱的北軍在第一日的演習中先贏一場。
10月23日,彰德秋操第二日,主題為雙方主力遭遇戰。
上午8時,南軍左翼第八鎮、右翼第二十九混成協分別渡過湯河,北上尋找“敵人”。炮隊則搶先一步占領黃土岡北一帶高地。北軍則兵分三路,南下尋找戰機。
上午11時左右,南北兩軍在安陽南郊二十里舖一帶均發現對方,隨即調整姿態,向對方展開攻擊。這一次雙方旗鼓相當,打得難解難分,到下午時分,戰局還呈現膠著態勢。其中南軍右翼遭到了北軍左翼優勢炮火的攻擊,由於兵力單薄,南軍的右翼陷入重圍之中,但北軍的右路縱隊則遭到了南軍左翼的包圍,雙方都採用了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包圍對方劣勢部隊的方針,經過磋商,閱兵處判定:“南北軍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
雙方打了一個平手。
10月24日,彰德秋操第三日,主題為南北軍一攻一防之大戰。
閱兵處下令,這一天的主要內容是南軍攻擊北軍的防禦陣地。上午9時多,南軍長驅直入,連續攻占了涼水井、郭村集等地,並以炮火猛轟北軍炮隊陣地,繼而以步隊重兵撲向二十里舖、小營耳、馬家莊。
但北軍並沒有消極地等待南軍猛攻自己的陣地,一早就派出騎兵部隊進行迂迴。當南軍進入二十里舖後,北軍騎兵從左側進行側面攻擊,一時間南軍大亂。但黎元洪隨即調整陣形,下令南軍前鋒繼續前進,對北軍主陣地保持進攻姿態,後衛部隊就地展開防禦,同時命南軍騎兵立刻急行軍,從北軍騎兵的背後進行迂迴,猛烈反擊。
這一天的攻防戰異常激烈,雙方部隊都處於既攻既防,防中帶攻,攻中帶防的高強度對抗之中,一時間“南北兩軍全部出動,戰鬥頗為激烈,鏖斗愈酣”。
在彰德秋操進行到最高潮時,閱兵處的官員見雙方難解難分,遂下達命令,終止了這場演習。
10月25日,參加秋操的各軍在彰德府城外小張村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式。南北軍均著軍禮服,厲兵秣馬,雄赳赳氣昂昂地齊集閱兵場。遵照預頒教令,依次排列,按分列式、密集隊運動等不斷變化,隊伍整肅,軍容壯盛。
袁世凱、鐵良率諸將著軍禮服,佩刀乘馬,繞場檢閱,各部隊或持刀或持槍向閱兵大臣敬禮。
閱兵式後,袁世凱在彰德城大擺宴席,款待中外觀操者及兩軍將校,彰德秋操宣告結束。
演習紀律
和舊式
湘軍、
淮軍相比,晚清新式陸軍由於採取了西方訓練方式,在軍紀軍容方面有了較大改變。一些反映北洋軍隊的史料中,多是記錄北洋軍燒殺搶掠、殺人放火,與土匪無異,但在北洋陸軍創建前期,軍紀頗為嚴明,這一點兒不應忽略。
針對彰德秋操,指揮部門制訂了很多額外的規定,確保在軍事演習期間不擾民。其中《午年秋季河南彰德府大操教令》第35條規定:“人民之土地物產,凡因大操致有損壞者,統歸閱兵處賠償。故各鎮司令處及各混成協司令處如見有系該鎮隊損壞之處,務速將其地段及損壞之多寡報告閱兵處。設有不當損壞而亦遭損壞者,則其賠償即責成該軍隊辦理。”
有了規定,實際操作如何呢?根據當時在彰德秋操時任下級軍官的馮玉祥將軍的回憶:“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但段祺瑞從實戰角度出發,仍下令冒雨前進,部隊前進過程中“現買草料,現買給養。原來五六十斤的帳篷,經雨一淋,弄成一百多斤……大隊經過高碑店到達定縣時,已經午後四點鐘,每個人都拖泥帶水,狼狽不堪。在這時就看出我們的軍紀的確不壞,參謀人員都早走來了,弟兄們自己架起槍來,冒雨挺立著,一動不動”。“事後,段(祺瑞)統制向人民家口調查,問士兵有無擾亂行為、打破碗盞沒有、短少了東西沒有,這倒是段先生的細心處”。(馮玉祥《我的生活》)
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北洋陸軍的草料給養,是“買”的,即使在雨夜天,也並未發生“搶掠”現象,事後,北軍總指揮段祺瑞還親自到村民們家裡調查,看有無擾民的現象。
當時的西方媒體也曾感嘆北洋陸軍軍紀嚴明。“搶劫、強姦等舊式軍隊里司空見慣的行為,在新軍中很少發生。地方民眾對1905年第一次軍事大秋操的反應可以證實這個結論。老百姓剛聽說即將舉行軍事演習時,他們擔驚受怕,疑惑重重。袁世凱感到有必要消除他們的疑懼,張貼了安民告示,說明演習部隊並無不良動機。部隊到達後,民眾驚喜地發現軍人紀律嚴明,買東西一律付錢,因而感到滿意。”(1906年11月1日《紐約時報》)
不足
秋操顯示新軍缺乏實戰意識
彰德秋操儘管堪稱完美,但也暴露了很多問題,首先是步兵騎兵配合不緊密,尤其是騎兵在近代戰爭中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馬隊偵察敵情一事最覺遲鈍”。《袁世凱奏議》中檢討說:“至於兩軍馬隊,未能探悉敵情,以至主將調度無所依據,直至開戰,始識方針。是馬隊搜尋之不力,實有難辭之咎。”
其次,北洋、南洋等新式陸軍仍缺乏實戰意識。“各軍步隊時有藐視火器功力之弊是也。兩軍相戰,飛丸霰集,一隊當前,則一隊必受傷損,此易睹之理也。而各隊中或有過敵前炮火之中夷然不以為念者,此與兵術甚不相合”。彰德秋操第二日,“南軍主力部隊與北軍右翼部隊相衝突,兩軍發槍頗激烈,迨至互相接近,將起衝擊時,南軍臥地發槍,北軍竟直立如故”。“第三日,北軍混成協步隊與南軍步隊一支隊相遇,亦同坐此病,不過前日為北軍,此日則在南軍”。(《袁世凱奏議》)
再次,新式陸軍的很多軍官軍事素質依然很差。根據馮玉祥的回憶,當時北軍每天晚上都要進行總結和講評。一天晚上,第五鎮統制張懷芝被問及“第五鎮來了多少人?留守的有多少人?有多少病號?多少輕病?多少重病?帳篷來了多少?馬匹來了多少”時,竟臉紅耳赤,一句也答不上來,只好搪塞說“我記不得了”。
歷史人物
彰德秋操十年後,袁世凱在全國民眾的一片痛罵聲中去世,最終葬於安陽。據其次子袁克文回憶,袁世凱生前曾在太行山中選定了墓地,但因其長子袁克定的反對,最終葬於安陽。
這位背負“竊國大盜”罵名的一代梟雄為何葬於豫北,說法不一而足。但史學家們推測,安陽是袁世凱曾“隱居”的地方,他對此地深有感情。
袁林神道兩旁,豎立著文臣武將石像,雕刻非常講究,雖不能和清陵的石雕相媲美,但堪稱那個時代的上乘之作。在袁林陳列室,有一篇民國農商總長王 斌寫的悼詞:“天降大任,命世之英……灤陽奏調,彰德隨行,軍分南北,操習戰爭,氣吞河嶽,石破天驚。”說的是當年王 斌跟隨袁世凱參加彰德秋操的事,雖然言語誇張,但也透露出那次軍事演習的轟動效應。
“成也秋操,敗也秋操”,彰德秋操不僅讓袁世凱達到了個人軍事生涯的一個高峰,也促使他迅速從這個高峰跌落下來。
彰德秋操的轟動加劇了清貴族對袁世凱的擔心。由於袁世凱在訓練北洋軍時注重培養官兵的愚忠和私人勢力,長久以來清貴族難以插手。彰德秋操時,袁世凱表現出的對北洋軍駕馭自如的能力和北洋軍在全國新軍中的特殊地位,讓清貴族再也不能坐視不管了。尤其是參與秋操的滿族大臣鐵良,更是對袁世凱在軍中的巨大影響力有著切身體會。
彰德秋操一結束,晚清的官職改革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以鐵良為首的清貴族對袁世凱堅決打壓——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正式公布了厘定新官制方案,否定了袁世凱等人提出的廢除軍機處、設立總理大臣的方案。規定廢兵部,設陸軍部,鐵良為陸軍部尚書,將袁世凱的軍權剝奪。
袁世凱被迫辭去參與政務大臣、會辦練兵事務大臣、督辦郵政大臣等八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9年初,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罷去一切職務,到安陽“養病”。
為了打消清貴族的懷疑,袁世凱在洹上特意找人拍了一張“漁翁獨釣圖”,發表在報紙上,以示自己與世無爭。但袁世凱的坐溪垂釣,幾年後不僅“釣”足了清廷的胃口,更釣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黃龍旗下,六位“元首”同時登場
由於表現傑出,秋操後,袁世凱受到了慈禧的表彰:“
袁世凱、鐵良督率將士,簡練有方,深堪嘉許。”並號召各地督撫向袁世凱學習,“共圖振勵,講求兵學,力底精強。”(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
但
慈禧死後,
袁世凱再無忌憚,滿盤算計,運籌謀劃,最終以手中的北洋軍要挾清廷,促成了中國兩千年王朝制度的終結。1912年,
袁世凱就任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就任正式大總統。
作為被人從床底下拖出來參加革命的黎元洪,在後人的評價中難得有好話,但袁世凱對這位南方來客多了一份心思。據《容庵弟子記》記載:武昌起義爆發後,蔭昌率北洋軍南下鎮壓武昌起義,路過安陽時曾樂觀地說:“武昌不過是烏合之眾,無人主持,此去不難撲滅。”但袁世凱認為:“亂軍以黎元洪為都督,何謂無人。”但袁世凱說這番話的時候,恐怕他也沒有想到,將來替他出任中華民國第二任大總統,正是黎元洪。
彰德秋操時設立評判處,袁世凱任命自己的老部下馮國璋為總參議兼評判處首領。這位在北洋“龍虎狗”排名墊底的馮國璋,野心極大,袁世凱稱帝後擁兵自重,並於1917年當上了中華民國第三任大總統。
袁世凱籌劃彰德秋操時,設立了秋操參謀處,負責參謀處工作的,是袁世凱多年老友、時任兵部侍郎的徐世昌。
徐世昌堪稱晚清和民國的不倒翁,為人圓滑,八面玲瓏。1918年,在北洋各方勢力的妥協中,徐世昌出任中華民國第四任大總統。
在參加彰德秋操的北軍中,擔任混成第一協統領的是曹錕,這位後來的直系軍閥首領,在1923年指使黨羽逼宮奪印,將黎元洪逐走天津。後來,曹錕出動軍警挾持國會,重金收買議員,賄選成為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
袁世凱、
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未來
中華民國的五任
大總統在彰德秋操中全部亮相,可謂史無前例。如果算上後來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的段祺瑞(彰德秋操時擔任北軍總統官),此次秋操是未來中華民國六位國家元首的集體“彩排”。
又有誰會想到,十幾年後,他們會在中華民國的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
亂世英雄,軍演中尚是小人物
五位民國大總統,一位臨時執政,這六位國家元首僅僅是這次彰德秋操豪華陣容的領軍人物。在此次彰德秋操中,還有一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在秋操演練的過程中,或是基層參與者,或是見證者,但在十幾年後,他們都成為了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
參加秋操的北軍混成第五鎮中,有一位當時年僅26歲的參謀官,是留日士官生。按照北洋軍的慣例,每天晚上都要進行總結和講評。當部隊拉到集合地點晚上開講評會時,這位年輕的參謀當著所有軍官的面質問第五鎮統制張懷芝:“第五鎮來了多少人?留守的有多少人?有多少病號?多少輕病?多少重病?帳篷來了多少?馬匹來了多少?”北洋老將張懷芝面紅耳赤,一句也答不上來。據當時一位隊官(小隊長)回憶,這位年輕參謀之所以讓張懷芝當場難堪,是因為張懷芝給他穿過小鞋。
這位年輕參謀,叫
張紹曾,後任新軍第二十鎮統制。
武昌起義後,舉兵反清。1916年任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1922年任陸軍次長,次年任國務院總理,1928年被張作霖派人刺殺。
而把這段往事記錄下來的人叫
馮玉祥,當時還是一名不起眼的低級軍官。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馮玉祥參與發動灤州起義。1922年,馮玉祥擊敗河南督軍趙倜部,並就任河南督軍。1924年,馮玉祥回師北京,推翻直系軍閥政府,將清遜帝溥儀驅逐出宮。
彰德秋操時,各省督撫都紛紛派年輕軍官到彰德考察“取經”。在秋操正式開始前,袁世凱突然指派雲南來的一個24歲下級軍官為秋操審判員,這個青年軍官名叫蔡鍔。
袁世凱稱帝後,
蔡鍔在雲南振臂一呼,發動護國戰爭,成為反袁勢力的中堅力量。
被袁世凱提拔為審判員的年輕軍官中,還有一個浙江小伙子,他的名字叫蔣百里。
蔣百里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獲得日本天皇親賜軍刀,轟動海內外。蔣百里回國後,受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委派,前往彰德觀操。彰德秋操後,蔣百里去德國進修。回國後,生不逢時,一生坎坷的蔣百里寫下了一本可與《戰爭論》相媲美的《國防論》。
至於曾參加彰德秋操的北洋軍政人物,更是難以計數,如
王士珍(後任國務院總理)、
段芝貴(後任陸軍總長)、
張懷芝(後任參謀總長)、
王汝賢(後任湖南督軍)、
陸建章(後任陝西督軍)、王廼斌(後任農商總長)、
陸錦(後任陸軍總長)等。
陣容豪華的彰德秋操究竟匯集了多少民國政壇的風雲人物,沒有人能完全說清楚,曾有人粗略估計,參與彰德秋操的國家元首有六位,總理、部長、總長一級的有十幾位,至於督軍、將軍,更是多如繁星。另外還有尚混跡於普通官兵中的馮玉祥、蔡鍔、蔣百里等等。
這些從彰德秋操走過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幾年、十幾年後,他們的命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他們將站在怎樣的高度俯瞰眾生?會在歷史上留下怎樣的一筆?也許他們意識不到,秋操演練場上,站在飄揚龍旗下的大軍會成為他們最大的政治資本。